1意料中
200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中曾規定:“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
發改委目前已取消了國產化率70%的這一規定,應該怎樣看待該政策的變化?對中外資風電設備制造商來說,將會產生什么影響?
鄒長寧:我個人覺得,這個政策的變化可以從幾個角度來觀察。首先,70%國產化率的限制其實對提升中國企業裝備技術有促進作用,一些不發達國家如巴西等也曾執行過這種政策。其次,取消該政策是一種必然趨勢,這有利于公平競爭。第三,前幾年國內一些風電設備商是否真的達到了70%國產化率要打上一個問號。因為他們的零部件如軸承、變頻、發電機等用的是國外產品,把國產塔筒也算入國產化,才勉強算有了70%的國產化率。
秦海巖:該政策的取消,可能不會改變現有的風電設備競爭格局。因為不管是外資還是內資企業,“70%的國產化率”的要求已經不是問題了。兩三年前,外資企業就已達到這一要求,而且他們實現本土化生產也能幫助他們降低零部件的采購成本。
就外資在華的市場格局而言,現在全球前十強如維斯塔斯、印度蘇司蘭、歌美颯、NordEX、西門子和通用電氣等也都紛紛進入了國內,所以70%這個條件不算是什么制約了,國家取消該政策也是意料之中。
唐瑪勒:維斯塔斯在全球的業務戰略是“哪銷售就在哪生產”。因此,該政策的變化,對維斯塔斯在中國的生產不會產生影響。目前,維斯塔斯在國內的平均本土化率已超80%,且目標也在不斷提升。除此以外,我們對中國本地化生產也很重視,如新落成的控制系統工廠目前僅在中國、西班牙和丹麥生產。同時,維斯塔斯還在北京設有供應鏈采購團隊和生產工程團隊,負責控制系統組件本土適應性開發和與本土供應商合作。
政府此前出臺的“國產化率70%”這一政策不僅有利于推動我們加快本土化生產、引入先進的風能設備制造技術,同時也有利于加快本土風電設備零部件供應鏈國際化的速度,對行業的整體健康發展有很大的意義。
2性價比
這些年來,政府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如風電上網電價、撥出部分財政資金用于支持企業的研發等等。相對應的是,國內風機生產廠在2007到2009年的市場份額也呈現了壓倒性的趨勢(占領50%以上的國內市場份額),2009年的市場份額可能會是70%以上,外資發展的并不好。這是否是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所導致的?
秦海巖:目前我國的招標程序、招標內容是公正、公開和透明的,即便是國內風電場招標方,也不可能放棄質量和成本,一味地選擇內資企業的產品。他們肯定要找性價比最好的設備。
其實,外資風機制造廠這些年來一直沒有能在國家統一組織的風電招標拿到訂單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從性價比上不能與中國企業競爭。
外資企業的技術和質量雖然有一定的優勢,但價格要比國內高不少。比如上一輪的風電設備公開投標,內資企業報價為每千瓦約5200元,而外資的報價高達6200元到7000元的水平,一個千瓦就要高20%到30%,那么幾十萬千瓦的設備,高出來的成本還是很大的。
因此,可以說并不是因為在招標條款上,或國家有什么特別的政策支持,才導致外資企業得不到訂單,外資企業應反思為什么他們的成本降不下來。所以關鍵問題還是一個“性價比”。
蔡曉梅:外資企業的產品價格是比較高一些的。另外,一些外資公司其實在這些年來都進入了中國市場,但是實現國產化率是比較慢的。中國企業在國產化的研發上都取得了一些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