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諸多企業熱衷投資風電與政策驅動不無關系。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福生說,國家出臺了可再生能源補貼政策,財政部給風電廠每度電補貼0 .28元左右。同時,隨著C D M項目的實施,風電廠與碳排放購買方簽訂協議后,風電廠發一度電可以得到0 .1元的可再生能源補貼。
據了解,在內蒙古投資風電的企業中,國有大型企業占了90%左右。內蒙古發改委副主任王秉軍分析說,由于國家相關政策規定:發電裝機總容量超過500萬千瓦的企業,可再生能源(不含水電)發電裝機比例要占到3%(2010年)和8%(2020年),否則就不予核定新的火電項目。這大大提高了大型發電企業建設風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根據內蒙古電網目前接納風電比例超過20%的現實情況,按照全國最高供電負荷的15%保守測算,2015年全國電網可接納風電容量為1 .5億千瓦(可節省原煤2.8億噸,相當于7.8萬列火車運煤專列運力)。“十二五”末,內蒙古風電裝機將達到3000萬千瓦“前提是得解決風電匯集和外送問題,在全國范圍內消納風電。”張福生言語中多了一些憂慮。
發了電卻無法全部上網大量風電機組閑置
張福生介紹說,盡管內蒙古風電裝 機 容 量 已 超 過 最 高 供 電 負 荷 的27%以上,但內蒙古電網通過優化調度,白天風電都能夠滿負荷運行。但是,到夜間低谷期,為保證城市居民供熱,風電不得已采取全部“棄風”的措施。
張福生所講的問題便是當前風電發展中的最大瓶頸:不能全部上網。據了解,2009年底,內蒙古電網供熱機組達到1200萬千瓦。夜間電網最低負荷(包括東送)約1230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占33.7%,已經嚴重超過內蒙古電網風電承受能力)。而且,冬季供熱期,火電供熱機組必須滿發運行。
夜間電網負荷低谷期間正是風力最強發電量最大的時間,由于內蒙古地處北疆,氣溫在零下20攝氏度到零下40攝氏度,在地區用電負荷低的情況下,為保居民供熱不得不要求大部分風機在夜間低谷期棄風停運。
2008年冬季內蒙古電網就已多次出現為保電網安全、保城市供熱而控制風電出力的情況。預計到2010年內蒙古電網并網運行的風電裝機容量將達650萬千瓦。如不解決電力送出通道、增加調峰措施,內蒙古電網無論夏季還是冬季將會出現大范圍控制風電出力的情況。
“風電是不穩定的間歇性能源,大量風電機組并網運行后,電網必須為風電提供足夠的調峰容量,才能保證電網的穩定安全運行。”司軍說,當前必須解決其大規模并網帶來的安全隱患。風電并網使電網企業的運營成本增加,采取何種激勵機制保障電網企業收益,提高其接納風電的積極性,是當前促進風電發展的關鍵。
國務院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6月底,全國沒有并入電網的風力發電機組已達到500萬千瓦。在錫林郭勒盟灰騰梁風場,一些風電機組因上不了網而不得不晾在草地上“曬太陽”,有的風車已經曬了1年多。按照國家能源局的說法,內蒙古目前約有1/3的風電裝機處于閑置狀態。
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綜合研究司一名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按照每千瓦機組1萬元造價計算,全國閑置風電機組的總造價就達到500億元。
京能國際公司岳恒飛介紹說,入冬以來,公司已經損失了1.8億度的電量,相當于損失了1億多元,今年肯定要巨虧。
內蒙古區內市場空間不足和外送通道受限同樣制約風電可持續發展。受電力市場空間和外送電通道不足的制約,內蒙古電網新開發的風電項目只能在區內有限的電力市場中擠壓火電機組的市場份額,造成火電機組2009年利用小時數下降到4000小時以下,大批火電設備閑置,火電企業經營困難,嚴重虧損。
令一些電力公司困惑的另一問題是電網的建設投資能力無法適應大規模風電開發。在內蒙古,風電接入電網距離少則幾十公里,多則一、二百公里以上,風電接入單位投資達到火電接入的30倍以上,電網投資能力不能滿足風電發展的需要等原因造成了風電接入電網方面的卡脖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