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發展的重點將逐步移師海上,”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秘書長祁和生表示,“未來風能技術更新發展的驅動力,將主要來自蓬勃興起的海上風電場建設,這一發展趨勢已經不可逆轉。”據他介紹,有業內人士將風電的發展規劃為三步曲:當前的陸上風電技術、正研發的近海風電技術以及未來的海上風電技術。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初步探明,中國可開發和利用的陸地上風能儲量2.53億千瓦,近海可開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有7.5億千瓦,海上風能儲量遠遠大于陸上,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但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運行環境更復雜,技術要求更高,施工難度更大。
歷經十年發展,世界海上風電技術日趨成熟,進入大規模開發階段,已有國外企業開始設計和制造8-10兆瓦風電機組。歐洲風能協會最新統計顯示,2009年歐洲海上風力產業營業額約為15億歐元,預計2010年將增加一倍。在我國,盡管近年來國內的風電產業發展如火如荼,但海上風電領域仍可以用呀呀學步來形容。
渤海證券分析師李新渠指出:“海上風電場的造價約為陸上風電場的2-3倍,平均發電成本也遠遠高于陸上風電,而我國實施的風電標桿電價對于海上風電的規定較為模糊,要適應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的要求,還應制定專門的電價政策。”
據了解,海上風電場的初裝成本中的基礎建設、并網接線盒安裝等費用在總投資成本中所占的份額要比陸上風電場高,其成本占比隨著風電場的離岸距離和水深程度等情況大幅變動,維修費用和折舊費用占運營成本比例遠大于陸上風電場。
除了要突破研發技術和高成本瓶頸,加緊研發海上風電設備防腐蝕的新技術也是當務之急。兩會期間,工信部副部長苗圩提出對風電設備壽命的質疑。值得關注的是,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設備所需防腐蝕技術更為復雜、要求更高。
“海上風電將會作為今年風電發展的最重要任務,對于海上風機而言,最大問題在于抗腐蝕抗鹽霧以及海上輸配電,”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強調,這些技術上的困難只能在實踐中解決。
鋼鐵研究總院青島海洋腐蝕研究所副所長曲政認為:“海上風機所處環境惡劣,所需防腐蝕技術比較復雜,需要分部分、針對性的進行。海上風電機組下部承托平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防腐蝕工作重在對鋼筋銹蝕的保護;而海面以上的部分主要受到鹽霧、海洋大氣、浪花飛濺的腐蝕。”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海上風電得到諸多國家的特別關注,但是具體到實踐上態度均十分謹慎,不少國家都曾停止或放棄對海上風電項目的開發。例如,丹麥是最早開發建設海上風電的國家,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夠,近五年海上風電場的發展止步不前。與之相對應的是,英德等國海上風電場運營能夠維持較高的獲利水平,開發熱情持續高漲。
由于擔心風電等產業發展過熱,2009年9月國家發改委會發布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運到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嚴格控制風電裝備產能盲目擴張,但重點支持自主研發2.5兆瓦及以上風電整機產業化。有業內人士指出,由于海上風電的年輕性和高成本,中國風電產業能否迎風踏浪,尚需仰仗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支持力度決定開發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