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國風能發電市場并未像太陽能發電及常規火力發電那樣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從中電聯發布的電力統計快報中顯示,2009年中國全口徑風電裝機容量達到了1613萬千瓦,同比增長92.5%,風電發電量為270億千瓦時,增幅達到了106%。全球知名增長咨詢公司Frost&Sullivan認為主要原因是風電目前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比例非常低,其裝機容量不到總量的3%,發電量不到總量的1%,發展空間巨大;其次,國內風電設備的核心部件已經逐步國產化,而其他零部件的價格也在產業萌發期的優勝劣汰中使恢復到了正常水平??梢哉f,世界各國普遍看好因成本下降和大規模應用帶來的持續高幅度增長。
積極推動研發
風電產業在20世紀70年代末起始于丹麥、西班牙等西歐國家,迄今為止已經經歷了30年的時間,在逐步克服各種困難后,部分國家的風電設備產業開始進入飽和狀態,取而代之的是技術輸出到發展中國家。但在我國,國產風電設備是在1995年之后開始市場化運行,當時甚至至今依然缺乏某些核心技術。先進的風電技術主要掌握在丹麥、西班牙、印度等國家的企業手上,國內主要是通過支付技術轉讓費購進全套制造技術、與國外公司合資生產、與國外設計公司聯合開發等方式引進風機技術,同時還有自主研發模式。真正推動國內風電整機制造得益于2007年我國出臺《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07年中旬我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約40多家,到了2009年中期達到了70多家。采用永磁直驅型技術生產的兆瓦級產品和采用變槳變速技術生產的3兆瓦級風機都已批量生產。從零部件生產來看,發電機、變速箱、葉片已國產化,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和國外進口部件的差距不斷縮小。但主軸承以及齒輪箱和發電機的精密軸承上,大多還是需要依靠進口,根據國內最大兩家軸承生產商——瓦軸集團及天馬股份的資料,FrostSullivan預計在三至五年內,主軸軸承及齒輪箱主軸軸承將會實現進口替代。
保護政策取消
2010年1月11日,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宣布取消有關“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這一政策。在此之前,國內風電市場的一半由三大巨頭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電氣占據,從2006年至今,每年新增市場份額的70%以上也都是由國內及合資企業瓜分。這段時期內,大型外資風電企業雖然有實現一定的國產化,但不少擁有先進技術和零部件制造能力的外資企業卻只能為國內企業提供技術轉化和核心部件。這一政策的發布將使得外資企業在公開招標項目中能和國內企業一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