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放表示,調峰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建蓄能電站、儲能基地等,但這些都比建堅強型智能電網的成本高、適用性也較弱。“建智能電網可以實現全國性的電力調配,從而把清潔能源送到需要電力的地方,實現電力供需的實時調配。”
舒印彪認為,借助這個智能電網,將煤電和風電“打捆”輸送,就能夠將西北地區的風電輸送到華北、華中、華東負荷中心,實現風電在全國范圍內消納。
信息化是基礎
智能電網被喻為電力系統的“中樞神經系統”,是當今世界電力系統發展變革的最新動向,也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王永干秘書指出,智能電網融合了電網、通信、IT、新材料等各行業的科技成果,只有各行業融合,才有助于促進和建設好智能電網。
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總工程師葛旭波認為,信息化是建設堅強智能電網的基礎,智能電網建設將為電網信息化的發展帶來變革。智能電網的本質就是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它需要在創建開放的系統和建立共享的信息模式的基礎上,整合系統中的數據,優化電網的運行和管理。要實現整個電網中無所不在的“智能”特色,電力和IT產業的協作是必然的。在國家電網智能電網計劃中,大約有60%~80%的投資將用于實現遠程控制、交互智能等非傳統項目。電網對IT支撐需求之強烈前所未有,智能電網將成為拉動電力行業信息化需求新的增長點。
國家電網公司的“堅強智能電網”計劃的啟動將帶動電網生產運行、經營管理、客戶服務以及社會能源利用模式的重大變革。信息化作為智能電網“四化”特征的突破口,其重要性凸顯。智能電網下信息化的重要特征,其發展趨勢、建設方向都將成為電網企業以及IT業界共同關注的問題。
在智能電網建設的大環境下,企業信息化將滲透到電網業務價值鏈的各個環節,管理信息化與自動化的結合將更加緊密,技術引領與業務驅動并重,信息化與業務創新將深度融合。國家電網公司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公司信息化系統由生產控制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兩部分組成,緊密圍繞著公司發展戰略和核心業務。調度技術支持系統是電網生產控制系統的核心,支撐現代大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管理信息系統覆蓋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全過程,支撐現代公司的高效運營。
目前,借助信息化,國調中心能夠采集到各網省330 kV以上線路及裝機百萬kW以上電廠的實時數據。國調中心采用的電能管理系統(EMS),是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網調度自動化軟件產品,動態預警系統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管理信息系統在公司發展中作用日益重要。據悉,通過SG186工程,公司僅用3年多時間,完成了通常需8~10年的信息化工作量。信息化已經從大規模建設階段進入“建設與應用并重,著力深化應用”的新階段,全面提升了管理效率、效能和效益。目前,通過SG186工程建設,公司實現了總部、網省縱向貫通,相關業務橫向集成,已構建起全球規模最大、用戶數最多的企業級信息系統。
統一堅強智能電網建設是國家電網公司實現工業與信息化融合的契合點,建設智能電網,“統一”是前提,“堅強”是基礎,“智能”是關鍵,三者相輔相成。多年來,國家電網公司一直高度關注國際電力技術發展動向,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國家電網,電網優化配置資源能力和抵御事故風險能力不斷增強,持續開展建設以信息化、自動化和互動化為特征的自主創新、國際領先的統一堅強智能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