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透視
“新36條”出臺在即,如同5年前“非公經濟36條”發布之前一樣,坊間開始熱議民間資本將面臨一輪怎樣的發展機遇。能源領域諸如電力、石油等行業也刮起一股“蠢蠢欲動”的風潮。
有關專家指出,盡管“新36條”要比“非公經濟36條”在準入領域、開放尺度等方面都有所放寬,但由于傳統能源領域早已被大型國企“壘筑高臺”,而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又面臨技術上的“壁壘”,因此,短期內民間資本在能源領域或難有大作為。
傳統能源已被央企瓜分
目前,我國能源領域如電力、石油等行業早已被幾大央企寡頭瓜分完畢,即便部分民間資本能借“新36條”的東風進入能源領域,但一般只能進入邊緣地帶,或在進入后很短時間內“被擠出”。
公開資料顯示,在電力行業,發電的上游領域被五大發電集團(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電集團、中國電力投資集團)控制,而且各自在火電、核電、水電占據不同的主導地位,供電的中間環節則由兩大電網公司(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主導。
石油行業如出一轍。中國石油市場基本被中石油和中石化“雙雄”聯袂控制,,二者國內零售市場控制份額在87%以上。
國金證券研究員劉波表示,目前在石油領域,比較好的區塊都是在中石油、中石化手里,“如果民營企業想分得一杯羹的話,就可能要去找地方政府、兩大石油公司拿區塊”。
華南師范大學一位不愿具名的法律專家表示,盡管2008年8月1日《反壟斷法》出臺,但由于該法律僅反對市場濫用支配地位的行為,并不反對壟斷主體,因此,傳統能源領域壟斷的現象繼續存在,“新36條”即便出臺后,民間資本也很難在這些領域長期立足。
技術門檻市場規模或成新能源“瓶頸”
與傳統能源被眾多國企“分疆劃域”難以介入相比,新能源領域或將更受民間資本的青睞。但業內人士表示,新能源領域目前受國家政策扶持,但受技術壁壘的限制,進入門檻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