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獲得批準的大唐山東汪疃風電場一期工程就是典型的山區風電場項目。作為一個后來者,大唐風電這兩年在山東頻頻發力,而在威海的風電資源的競爭格局中,自然也少不了他的身影。
和大唐風電一樣,已經在威海的岸線風電資源開發中嘗到甜頭的國華瑞豐(榮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等一些電力巨頭,也逐漸轉向威海的山地風電資源。“我們的二、三期工程都在離海岸稍遠的山地建設。”國華瑞豐(榮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少波表示,他們將繼續向山上的風電場進軍。
在眾多傳統的電力巨頭紛紛在向山上尋找新的風電場之時,中海油卻將在威海的風電項目定格在了海上。
站在雙島灣大橋向北望去,一根高高的桿子孤立在海面上。這就是中海油在海上聳立的高達140米的海上測風塔。
2006年底,中海油決定進軍海上風電領域,并將海上風電列為“未來30年中海油的重點投入”領域。而作為海上風力資源豐富的威海海域,自然也進入其在全國范圍內爭搶海上風電“勢力范圍”的戰略當中。
2007年初,中海油與威海市政府簽訂了總投資210億元的海上風電開發協議,規劃總裝機容量100萬千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
海上測風塔在項目海域收集到的不同季節風能氣象資料,為風電場的裝機編組、海底電纜鋪設及岸基變電站設計建設等提供了科學依據。這也為中海油威海海上一期10兆瓦風電場工程預可研報告在2010年2月6日順利通過專家評審起到了關鍵作用。
據了解,我市目前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13.3萬千瓦,占電力裝機總容量的10%。而隨著大批風電項目的推進,到2010年,我市并網發電的風電裝機容量將有望達40萬千瓦。
風電盈利不是童話
“威海比較適合建風電場。”我國著名風電專家薛珩研究員在威海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威海不僅海岸線適合建設風電場,而且海上建風電場的條件也非常好。
據了解,風力發電一年可利用的小時數約為2000小時,對于風的要求為3級至8級。我市秋冬季節屬于大風季,適宜風力發電。
一個并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事實是,早在1986年4月,在榮成建成的3臺55千瓦機組風電場成為我國第一個風電項目,但因為資金和技術制約,威海風電產業的發展長期躊躇不前。
2004年,中國風電產業發展迎來了轉機,國家一些相關政策相繼推出。2006年,國家頒布《可再生能源法》,其中提出大力扶持風電項目。從這一年起,中國風電連續3年翻番增長,電力巨頭也紛紛落子威海,開始“跑馬圈地”,搶占“風”機。而這一切的背后推手,則是風電產業能夠帶來的豐厚利潤回報。
“我們企業是盈利的。”國華瑞豐(榮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少波介紹,2007年7月31日,國華風電投資40800萬元的一期工程39臺風機全部發電成功,裝機總量達到4.875萬千瓦。自運行以來,國華風電一直處在盈利狀態。而據了解,如今我市已有華能、魯能、國華等4個風力發電項目陸續并網發電,均處于盈利狀態。
據有關資料統計,每千瓦風電裝機容量成本為8000元至10000元,是火電成本的2倍,一次性投資也比火電大約高出1倍。那么,這些風電企業是怎樣實現盈利的呢?
“目前我們每年發電量大概在1.4億千瓦,盈利1000多萬元。”一家落戶我市的風電項目的某風電企業工作人員介紹說,“風電本身的上網電價就高,目前已運行的風電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70元左右,這其中有0.09元屬于山東省政府的補貼,遠遠高于火電每千瓦時不到0.4元的入網價格;再就是國家稅收政策的支持,目前的增值稅為17%,但是在足額繳稅后會有8.5%的退稅;還有就是來自于‘碳交易’的收入,每年大概上百萬元。”這名工作人員說。
即使從長遠來看,雖然風電建設成本雖遠遠高于火電,但因不受能源要素影響,而且后期維護和管理費用則相對較低,一旦建成也遠比火電獲得更加豐厚穩定的利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