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的啟動,眾多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紛紛爭食海上風電這塊蛋糕。無論是海外的維斯塔斯,還是國內的華銳、金風,抑或是二線的整機制造企業,都紛紛推出了各自的大型海上風機項目。
這背后,既有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作用,也是行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業內人士擔心,在沒有經過長時間檢驗的情況下,大規模擴大海上風電設備產能,由此導致的風機質量問題,或許會對我國海上風電的長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爭食海上風電蛋糕
近日,維斯塔斯海上風電總裁簡森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公司已正式向中國市場推介旗下的V112-3.0兆瓦風機。在維斯塔斯海上風機序列中,之前的V90-2兆瓦風機已經在天津一體化風電設備基地實現了量產,此番向國內市場推薦單機容量更大的3兆瓦風機,意味著海外整機制造商分食國內海上風電蛋糕的步伐愈加緊湊。
國內整機制造企業的勢頭更猛。
日前,由華銳風電生產的34臺3兆瓦海上風機已經全部并網,這證明了華銳風電已經具備了批量生產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的能力。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廣東明陽2.5/3.0MW超緊湊型風機已正式下線,上海電氣單機3.6兆瓦風機也即將在本月下線。目前正在研發同級別機型的企業可以列上一串長長的名單:東方電氣、天威保變、長征電氣、海裝、聯合動力、保定天威、江蘇新譽等。
而5兆瓦單機容量的下線時間,也在湘電與華銳之間緊鑼密鼓地競爭中進行著。湘電風能副總經理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旗下5兆瓦風機有望年內下線。而今年1月,華銳風電5兆瓦風機項目已經在江蘇鹽城奠基,整機下線時間也指日可待。
大型風電機組研發的如火如荼,離不開國家政策層面的鼓勵。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曾明確表示,陸地風電主力機型應該到3兆瓦,海上風電應該在5兆瓦以上,同時應該加速10兆瓦機組的研究工作。
根據中水珠江規劃勘測設計公司測算,在整個海上風電場項目中,風機只占到總成本的35%,其他成本來自于建安、運維、并網、管理和回收等部分,其中,建安占24%,運維占22%。因此,海上風電單機容量越大,風電場建安維護成本相對越低。
整機質量仍待檢驗
從全世界范圍來看,掌握海上風機制造技術的供應商非常少,技術保護嚴格,還處在邊運行邊改進的階段。在國內,海上風機研發剛剛起步,雖然借助國外設計單位的技術經驗,起點不低,但仍缺乏實際商業運作的考驗,機組在可靠性、易維護性上,都還需要打上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