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風電場、“風電三峽”的大多是財力雄厚的央企,也只有它們才能扛得起千億元的投資風險。
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在2009年下半年發布的《我國風電發展情況調研報告》指出,所調查的七省區共有風電企業92家,其中,央企數量占73%,裝機容量占比81%。
根據中國風能協會提供的信息,在中國風電[0.77 1.32%]裝機總規模中,五大發電集團投資運營的份額高達60%以上。
“近幾年國家嚴格控制新上火電項目,2008年和2009年又沒有批準大型水電項目,新能源家族另一重要成員——光伏電力離商業化開發的路途更遠。所以,大規模投資風電,成為發電央企擴大自身規模的重要選擇。”國務院政策研究部門一位跟蹤研究能源問題的權威人士對本刊記者說。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風電送不出去,企業遭受的棄電損失越來越大。
據中國電力[1.74 2.96%]企業聯合會統計,2009年中國風電裝機總量達2200萬千瓦,并網機組僅有1613萬千瓦,沒有并網的機組超過1/4。
電監會2009年下半年發布的《我國風電發展情況調研報告》指出,由于送出難等問題,目前全國風電場普遍經營困難,甚至虧損。
近幾年煤價上漲、火電發電成本上升,發電出現行業性虧損,以致國資委相關負責人士近日發出“警告”說:“目前中央電力企業資產負債率普遍超過80%”。
境況如此嚴峻,央企發電企業為何依然不顧“羸弱之軀”,大建風電場增加裝機數量?
一個重要原因是2007年出臺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定:“權益發電裝機總容量超過500萬千瓦的投資者,所擁有的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權益裝機總容量應分別達到其權益發電裝機總容量的3%(2010年)和8%(2020年)以上”。
于是,為了保“8%”,不僅五大發電集團,像中海油這樣的石油企業也在搶占風力發電地盤,以期達到新能源份額。
另一方面,在國資委精簡央企數量的政策壓力之下,各大企業更加傾向于做大自身規模,以保證業界地位。
2007年,中國風電裝機規模為605萬千瓦,相當于之前所有年份總和。之后,中國風電在“大基數”的基礎上翻番增長:2008年裝機1217萬千瓦,排名世界第四位;2009年裝機2200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三。
國家能源局寄望“風電三峽”
在國家正式文件中,至今沒有出現過“風電三峽”字眼。
“風電三峽”進入大眾視野的時間是2008年2月,時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現兼任國家能源局局長的張國寶發表《打造“風電三峽”》,提出要建設甘肅河西走廊、蘇北沿海和內蒙古3個千萬千瓦級大風場。
在此之前的2007年8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10年建設形成江蘇、河北、內蒙古3個百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到2020年建成新疆達坂城、甘肅玉門、蘇滬沿海、內蒙古輝騰錫勒、河北張北和吉林白城等6個百萬千瓦級大型風電基地。
一年半內,“百萬千瓦級大型風電基地”升級為“千萬千瓦級大風場”、“風電三峽”。
2008年7月國家能源局成立后,國家建設“風電三峽”的思路逐漸清晰。
在2009年2月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提出力爭用10多年時間在甘肅、內蒙古、河北、江蘇等地形成幾個上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稍后幾個月,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表態國家計劃在河北、內蒙古、吉林、甘肅、新疆、江蘇沿海等省區建設七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形成若干個“風電三峽”。
在國家政策層面,風電發展規劃一改再改,裝機容量不斷躍升。
2007年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確定,到2010年風電裝機容量目標為500萬千瓦。2008年3月,這一目標被提高了1倍。2020年的規劃目標為3000萬千瓦,據消息人士說,即將出臺的《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將會把這一目標提高5倍達1.5億千瓦或更高。
風電發展規劃為何一改再改?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對《瞭望東方周刊》說,胡錦濤總書記在2007年9月初到澳大利亞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的前幾天,有關部門出臺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承諾力爭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0%、2020 年達到 15%。
此次會議是亞太經合組織第一次把氣候變化和清潔發展等環保問題納入議題,所以,此舉可以看作是中國政府的莊嚴承諾。
兩年之后的2009年9月22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時承諾,中國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哥本哈根會議召開之前的2009年11月25日,中國第一次以約束性指標的方式宣布,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
如果按照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我國資源潛力大、發展前景好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水能、生物質能、風能和太陽能”的說法,眼下可供開發的水電資源越來越少。和風能相比,生物質能和太陽能離規模化商業開發的路途更遠。所以,要想兌現中國在清潔能源問題上的承諾,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風電成為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