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大發電企業華能集團想在新能源領域再度稱雄,領跑對手,他們的殺手锏是風電。
最近幾年來一直“瘋跑”的風電正面臨著行業最嚴格的標準管束:《風電標準體系框架》。2010年3月公布了“討論稿”,2010年10月將公布“征求意見稿”,并將很快步入實施。
在風電最后的“快樂時光”中,華能正拼盡全力搶跑卡位。
廠網博弈史上最嚴格風電標準
“這個標準如果就這么出來,對風電企業的沖擊是非常大的,連我們這樣的企業很多地方都吃不消。”華能中電威海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和長島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池驍江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他提到的這個標準即是2010年3月31日國家能源局公布的《風電標準體系框架(討論稿)》,這個版本涵蓋風電場規劃設計、風電場施工與安裝、風電場運行維護管理、風電場并網管理技術、風電機械設備、風電電器設備等六大類,每大類又包括若干項具體標準,共有140多項具體技術要求。剛一面世,就被驚呼為“史上最嚴格”。
池驍江表示以這份目前公布的“討論稿”看,整體立意有些過分偏向電網企業,而對發電企業太苛刻了。他舉例說,這個版本中要就風電企業的電力調度具體到每臺風機,“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池認為,這是電網企業在按照傳統管理火電發電的思路和慣性來管理風電,但風電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在管理上有很大的不同。更重要的是,風電最大的特點就是發電分散,而且靠天吃飯。一個風電場可能裝機容量才70萬千瓦,但風機可能就得50臺以上,而且即使風力條件完備,也不是每臺風機都能保證正常運行。
這無奈的背后是國家《可再生能源法》催促下搶跑新能源的發電企業和現實市場利益格局主導下的電網企業之間的復雜博弈,是“廠網矛盾”在新能源領域的又一次集中“接火”。
華能集團旗下的華能新能源產業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華能新能源)2002年成立,他們的策略是以風電為核心,全國落地。截止到2010年7月,已經形成東北、華東、蒙西、華北、新疆、南方六大風電基地。風電的總裝機容量和在建規模超過200萬千瓦,已經位居全國第二位。
但他們也遭遇了“成長的煩惱”。“在風電資源最豐富的一類電場,比如遼寧的白城,由于當地用電量和電網負荷的約束,發出的電無法送出,只能被迫部分停機。”華能新能源山東威海地區風電公司總經理裴開臣介紹,雖然國家《可再生能源法》為了保護發電企業的積極性和利益,要求電網做全額收購,但實際上無法完全實現,受很多具體因素的影響,比如當地電網負荷小,冬季供暖季必須優先保證熱電廠的電量供應等。“越是風電資源好的地方,這種制約越明顯。比如國家規劃的甘肅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各大發電企業都圈了地,但工程進度很慢,主要原因就是電網配套無法跟上。”裴開臣說。
卡位經濟發達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