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反對打開國際市場,出口的應該是一些有我們自己技術特點的風機,哪怕只是填補別人的一個空白。關鍵就是有沒有核心技術。
比如金風科技(002202),它出口的并不是國外帶齒輪箱的風機,而是直驅、永磁的,這是我們的技術。所以聽說出口到美國以后,還是受到了認可。
《21世紀》:也有企業認為我國的競爭優勢就是價格便宜,海外市場開拓不樂觀,是因為國外市場準入和貿易摩擦限制了發展,您怎么看?
孟憲淦:我覺得,打價格戰對我們也不是好事,所以不要急于出去和別人競爭,中國風機企業制造的時間終究是不長,還是要踏踏實實的練內功,掌握核心技術。
在歐美市場,銀行在進出口環節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銀行為了確保貸給買方購買風機的資金的安全,會組織資源評估產品。此外,歐美國家會考慮對本地制造業的保護。
涉足風電場要量力
《21世紀》:越來越多的整機制造企業開始涉足風電場開發,有觀點認為這樣做是企業自己花錢買試驗場,也有說法認為這是“近親繁殖”,您怎么看?
孟憲淦:我覺得風電設備企業試驗自己的風機也無可厚非,但目前,還是與幾大電力集團或者大的投資公司聯手開發風電場的比較多。
建一個風電場,投資的回收期很長,而且頭幾年是不掙錢的。沒有一定實力的話,可能5年后這個投資企業就倒閉了。一般的民企或者外資沒有等待20年的耐性和實力。
一些涉足的企業他們也是在為自己找出路,避免被淘汰,或者被兼并、整合。
《21世紀》:據了解,目前我國一二類風力資源區已經被開發殆盡了,所以風電設備商只有對三四類風電資源進行小規模的開發,但是地方政府很鼓勵這樣的發展。
孟憲淦:資源不好就意味著效益不好,效益不好的話你能不能長期存在下去?中國的風力資源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但是資源不好的地方也想從風電產業中分一杯羹。
地方政府有時積極性比中央還要高,一方面是因為國家總的節能降耗減排的政策,對各級政府、各行各業都有一些硬性的要求。另外,政府強調要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地方政府就希望發展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