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何為低風速,目前國內尚無統一定義。
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認為,判斷是否為低風速資源,不能僅看風速高低,還要考慮空氣密度等一系列因素。如果非要下一個定義,可以按照50米高度的風功率密度為指標,所謂的風功率密度是指,風能在單位面積上所產生的功率,單位為瓦特/平方米。
“至于這個指標具體應該是多少,還要依據具體的項目而定。”施鵬飛說。
去年7月份,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公布了《關于完善風力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該通知將全國風力資源劃為四類,三北地區之外的內陸地區,基本屬于第四類風資源地區。有業內人士認為,只要是第四類風資源地區的風場,基本上可以判定為低風速風場。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我國低風速資源主要集中在安徽、湖南、湖北、福建、云南等地。與三北地區相比,上述地區對電力需求較大,又接近消納中心,因此不存在遠距離送電問題,在上述地區開發風電,除了可以保證風電及時并網消納外,還節省了龐大的電網投資。
國電聯合動力內部人士認為,內蒙古有效年利用小時數可以達到3000,但如果有一半時間處于棄風狀態,實際利用小時數還不到2000,內陸省份的部分低風速風場,有效年利用小時數在1800左右,經濟效益并不比三北地區差。
中國證券報記者還了解到,除國電系外,華電在湖南郴州地區也開始投資低風速風場。施鵬飛表示,低風速風場開發目前尚處于萌芽狀態,但隨著陸上優質風資源圈占完畢,海上風資源競爭愈見激烈,未來各大電力集團必然會將目光投向低風速風場,這將是產業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