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風電業面面觀
既然風電輸送不是一年兩年就能解決的問題,為什么那么多企業仍趨之若鶩來酒泉建風電場呢?《史記·貨殖列傳》說得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投資風電有巨大的利益。2006年國家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要求:電網企業應當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產多少銷多少以及新能源發電的上網電價比傳統電源高,給風電投資者極大的信心;國家和地方政府給予風電產業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土地政策等;2005年開始的“清潔發展機制”使中國風電企業可以通過碳交易創收。
在國家大力發展風電產業并強勁扶持以及巨大利益的驅動下,風電投資者們跑馬圈地,群起爭奪項目,風機猶如“沙漠玫瑰”一簇簇、一叢叢茁壯成長起來,極大地帶動了地方政府的GDP。
然而,從酒泉傳出來的也不總都是好消息。
據悉,一臺機器從運輸到架起,全部成本在1000萬元人民幣左右,而每架風車(一個機組)在酒泉每年的有效發電時間約為2300小時,每臺每小時發電1500千瓦時,按照每千瓦時現在的進網價格0.52元算,實現成本收回大概需要10年時間。
可按照現在每千瓦時國家補貼0.24元算,預計國家補貼時間為10年,國家為一個機組就要掏3153.6萬元!2020年我國將建成哈密、酒泉、蒙西、蒙東、吉林、河北、江蘇七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也就是七個“風電三峽”,屆時補貼將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同時,風電并不是純粹的清潔能源。為了維護電網的穩定必須配備一定數額的火電。酒泉市計劃到2015年安裝總發電能力為1270萬千瓦的風力渦輪機,由于擔心風電輸送不足,當地政府準備建設920萬千瓦的新燃煤發電能力。新能源最后還要靠高污染的燃料來支撐,這說明風電還遠遠沒有長大。
另外,如果制約酒泉風電輸送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那眼下賺得盆滿缽滿的裝備制造業也笑不到最后。因為沒有酒泉風電場的良性運轉,走外銷渠道對它們來說難度很大。
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建議,應修改考核政策衡量標準——由裝機數量轉變為發電量,這或許可以讓中國風電業變得更加理性。
酒泉,一個擁有數千年飛天之夢的城市,如今正站在經濟騰飛的轉折點上。這座乘風而起的城市能否扶搖直上,酒泉的風電財富夢最終能否照進現實?目前,還只能有待時間去解答這一謎題。(陸風)
背景鏈接
●玉門風電發展情況
1996年,玉門開始發展大容量并網風電機組;
1997年5月,甘肅潔源風電有限公司從丹麥引進4臺單機容量為300千瓦的風電機組,建成了甘肅省第一座示范型試驗風電場,這是酒泉風電建設的一個起點;
2007年年底,潔源低窩鋪5萬千瓦、大唐低窩鋪5萬千瓦風電場建成,玉門市風電裝機規模達到21萬千瓦,成為甘肅最大的風電基地和全國第五大風電場。此后,玉門陸續開工建設昌馬等風電場,從小型實驗機組發展到大規模開發的兆瓦級風電機組。
●瓜州風電發展情況
2005年12月,瓜州百萬千瓦風電場一期10萬千瓦風電項目通過了國家特許權招標,總投資8.3億元,“世界風庫”瓜州拉開了風電開發的序幕;
目前,瓜州已建成并網發電的有中電國際北大橋15萬千瓦、中廣核大梁10萬千瓦和甘肅潔源向陽5萬千瓦風電場。已完成發電量7.01億千瓦時,上網電量6.8億千瓦時,實現銷售收入3.28億元;
2010年,瓜州縣新開工建設7個風電項目,計劃裝機105萬千瓦,計劃到年底并網發電55萬千瓦。
●酒泉風電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