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局的領導最終還是沒來”一位光伏企業的高管有些失望地對本報記者表示。
9月17日,“第二屆中國(無錫)新能源大會”召開,前所未有的聚集了許多中國光伏行業的領軍人物。他們從全國各地趕到無錫,走進會場的時候,都對主席臺上的嘉賓標牌細細研究。新能源產業連續經歷的兩次特許權招標,讓他們急于聽到來自政府的意見。
在經過了一個月的討論研究之后,國內第二輪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項目最終并沒有出現業界所期待的“轉機”,而是全部以最低價中標。0.7288元的超低價格讓業內各界在經過了一個月的消化后,仍舊難以接受。
9月10日,首輪100萬千瓦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以0.6101元超低價開標,再次給招標尋價模式的前景罩上陰霾。
當日大會上,與會的光伏行業“大佬們”抓住所有的機會表達他們對光伏行業國內市場的擔憂。中國光伏領軍人物,尚德電力董事長施正榮更是憂心:“光伏產業尚未成型已經畸形。”
雖然目前海上風電項目尚未最終定音,但低價中標似乎也無懸念。
當特許權招標項目一再成為央企獨享的盛宴時,一個疑問逐漸浮出水面:通過特許權招標探底,最終確定上網電價,是否真是最適合中國新能源國內市場發展的唯一路徑?
國企報價的折扣賬本
9月15日,國內第二輪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項目最終定標,總計13個項目全部按照“最低報價者即為中標人”的原則最低價中標。
在13個競標項目之中,有4個項目的最低中標價格低于0.7元,所有項目的最低中標價均在1元/千瓦時以下。其中,“青海共和30兆瓦并網項目”的中標價格成為13個項目中的最低價:0.7288元,由中電投系黃河上游水電開發責任有限公司投出。
在開標最低價報出之時,業界面對著央企開出的超低價,曾寄希望于招標細則的一些規定,如“為避免敦煌項目出現的報價過低的情況出現,在本次招標的評審過程中,特別賦予評審專家組新的權力。即專家組將按照項目的利潤比例,對招標結果加以限制,明顯價格低于成本的報價將無法通過最終的評審。最終中標的,將是‘合理的最低價’”。
但最終結果并沒有改動。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對本報記者表示,由于在投標結果中,各方出價普遍非常接近,次低價并未比最低價高出很多,所以選擇次低價并沒有太多意義。“今年投標企業普遍出價偏低,并非政府有意壓低電價。”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的測算,按照目前已經完成的光伏電站工程運行情況看,如果按目前的組件價格最低價測算,即使不計利潤的話,上網成本電價也應不低于0.8元,更不要提招標項目要求的6%~8%的內部收益率。而民企一般希望工程在5年左右實現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