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獨秀的中國市場顯然成為外資巨頭們眼中的“救命稻草”。今年以來,包括GE、維斯塔斯等在內的外資風電設備巨頭,都開始調低價格搶占市場,有的降幅甚至接近20%。那么,靠什么來支撐價格下降之后的低成本呢?
本土化成為一個必然的選擇——尤其是在“70%以上國產化率”的限令取消以后。作為全球最大的風電渦輪機制造商之一,印度蘇斯蘭能源有限公司就坦言,本土化使自己的生產成本與中國國內廠商的差距從20%降到5%——競爭力的提升可想而知。
唯一的隱憂在于,如果中國的風電市場比預想中飽和得更快,增長限于停滯時,這些爭先恐后前來的外資,又該何去何從呢?
全球風電為何衰退?
融資困難是引發風電市場衰退的重要原因。美國和歐洲的風電場有40%是由小運營商通過借債融資完成項目建設。因自身破產而觸發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雷曼兄弟銀行,曾經是風電行業的一個主要融資人。2009年,可為風電場提供的10年期借債下降了40%,而費用則是基準利率3倍多。美國的信貸緊縮目前已經有所緩解,但歐洲卻沒有多少改變。因為擔心政府可能會拖欠或削減補貼,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風電場主們仍然很難籌措到資金。
另外,經濟衰退抑制了歐洲的用電需求,企業也在努力提高用電效率以節省開支。所有這些使得大多數歐洲國家能夠較容易達到設定的2020年可再生能源目標,而不必依靠新建風電場。因此,分析師預計政府可能會拖欠或削減清潔能源補貼——而這將導致風電場主們更難籌措到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