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低電價,顯然是個矛盾。“這樣的價格讓海上風電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說。據悉,此前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做出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濱海、射陽、東臺、大豐四個風電場含稅上網電價依次為每度1.0620元、1.0450元、0.9553元和0.9645元。
企業這種異常的熱情令人費解。“海上風電合理的電價水平應該比陸上高50%到70%,因此合理電價應該是0.9元甚至1元以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認為,這不是個體的不理性,而是集體不理性。
對政府而言,雖然產業發展之初不能急于將新能源價格與傳統能源價格接軌,但如不及時遏制這種不符合常理的低價競標苗頭,將有可能使上游設備、配件企業遭遇下游壓價,生產積極性和技術創新受到影響。
既然虧本,企業還積極血拼,其背后必有所求。清華大學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助理馬凡華分析:“即使虧本也要提前占據新能源產業的核心發展的優勢地區,這不失為一種策略。另外,中標的中國電力央企多以傳統火電為主,政策規定火電企業必須擁有一定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所以,電力央企此舉在業內人士看來,相當于為自身累積配額。”
風能設備專委會主任秦海巖表示,這些海上風電還只是示范項目,預計未來多次招標后價格會逐漸趨于合理,“對消費者而言,其高成本不會被火電企業拿去綜合,提高電價。”專家也表示,由于海上風電的主要成本集中在安裝和運輸上。隨著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海上風電開發成本將有大幅下降。
設備商借力擴張
如此意料之外的低價起步,誰將從海上風電發展中獲利最多?“毋庸置疑,風電設備企業將獲益最大。”李勝茂說。
一般來說,可再生能源項目都享受國家很多稅收減免優惠,對當地稅收貢獻不大,因而當地政府積極性并不是很高。“但是設備制造企業則不同,它們都被當地政府奉為座上賓。”李勝茂介紹,海上風電場大多規模較大,這一定會助推相關設備制造企業擴大產品銷量。另外,海上風電設備的體積和重量十分龐大,因此故障率相對較高,相關設備企業必然要靠近海上風電場,“借力海上風電開發,設備企業將順勢完成版圖擴張。”
現在,大豐潮間帶項目機組供應商金風科技已經在江蘇大豐建立了海上風電設備生產基地;濱海、射陽兩個近海項目設備供應商華銳風電在江蘇鹽城的國家海上風電技術裝備研發中心項目,也已開工建設;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海上風電設備制造基地,則落戶南通。
隨著海上風電的首輪招標落定,風電裝備制造行業將展開新的市場爭奪戰。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表示,將緊密跟蹤國內外海上風電發展趨勢。華銳風電副總裁陶剛對記者說,隨著中國風電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的全面啟動,風電機組的大型化已成為必然趨勢。
自去年始,在風電發展強國,海上風電的發展速度已經大大超越了陸地風電的發展速度。盡管面臨不少困難,中國現在開發海上風電仍處于較好時機,一旦有所遲疑,無論從海上風電設備性能設計還是海洋工程經驗方面,都將拉大與國外的差距——尤其,中國海上風電的“潛在市場”早已被國際風電制造業巨頭緊緊“盯上”。去年6月,在上海召開的2009中國國際海上風電和傳輸大會上,丹麥風電巨頭維斯塔斯中國區總裁安信誠就直率地說:“中國擁有極佳的海上風能資源,在中國大力開發海上風電的進程中,能力和經驗豐富的合作伙伴的參與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