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風機著火、倒塌事故頻現報端,多家行業巨頭被牽連其中,各種說法也在坊間流傳。其間有一個現象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大家在憂慮中對產業前景展開大討論的同時,所掌握的有關事故本身的公開信息卻極為缺乏。
比如,有關風機著火、倒塌事故的引述幾乎全部來自匿名消息源,而事故照片來自豆丁網,唯一有事故報告可依的大唐左云項目風機倒塌事故中的事故報告也是由網友上傳的。另一方面,風電場業主的事故報告往往偏重細節和技術性,而被“興師問罪”的風機制造商自然是一口咬住“不是質量問題”。到了最后,究竟是在質量、設計、操作、因地制宜情況等哪一方面出了差錯,大家還是云里霧里。
其實,我們熟悉的很多國際大牌幾乎都經歷過“事故頻發”的階段,不久前維斯塔斯在澳洲的V112風機樣機還出現了葉片斷裂的情況。即便是至今已相當成熟的汽車產業也不能杜絕事故。但另一方面,事故可以預防,嚴重程度可以減輕,所造成的影響可以彌補。在汽車產業陷入質量問題泥沼時,正是公示、召回等一系列產品質量保障制度的建設逐步提高了汽車產品的信譽,促進了產業“由大變強”。而當風電行業來到同樣的轉捩點,我們卻遺憾地發現,產業的科學監測預警系統、質量標準、第三方評價機制、公開召回制度等幾乎全部缺位,由此造成民眾對風電的不信任感升級——“國內企業買的都是海外過時的技術,質量不過關就盲目上馬”之類的說法不絕于耳。
產品質量是不是風電發展的癥結所在?一位在國內風機企業海外研發中心的專家曾向筆者表示:“中國企業產品質量關把得很嚴,但是不重視質量體系建設和標準化建設。故障是難免的,但是要預防故障,出了故障要及時發布信息,客服電話要保持開通,媒體詢問要及時解答,我總是在說服我的母公司樹立這些理念。”弄清這個問題,才能讓我們在“中國風機質量太差了,不要大發展了”和“中國風電產業剛剛起步,還有很多沒做”這兩個非此即彼的選項中做出更合理的選擇。比起質量本身的問題,風機事故更應引發我們對產業外部監督機制和服務保證體系建設等方面的思考,不是不能犯錯,而是有錯要改,不能“藏著掖著”,否則不僅他人受到貽害,最終受傷的也包括產業自身。
說到“害己”,筆者以一個乳品行業的例子來做極而言之的類比。不久前,乳品界曾曝出乳品制造商利用網絡“黑公關”散布謠言打壓競爭對手的事件。這樣的事情會不會發生在風電產業身上?網絡信息失范案件影響深重的確有其背景,如果出事故不披露,沒出事故時公眾“平地旋風起”,對產品生疑、對行業失掉信心也就太正常了。從筆者掌握的材料看,關于風機事故的很大一部分報道的確并非空穴來風,但當公眾獲取消息的來源只剩下“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和網上的帖子時,風電產業對謠言猝不及防的程度絕不亞于乳制品行業。同時,其后更多的道德風險也值得人們注意。如果未來有更多風電企業上市,關于事故的訛傳就更容易在資本市場上興風作浪。反之,如果風場運行能得到有效監測,事故情況能夠及時通報,能源、安監、銀行、證券、保險、投資、國土資源等部門聯網掌握有關信息,事件性質能得到第三方的合理評估,就可以打消公眾的諸多疑慮,并在產業鏈上創造新的商機。
欣慰的是,國家能源局及時開展質檢工作讓我們看到質保體系建設已經引起高層重視。可以預想,未來風電企業征途漫漫,“死掉一批”也并非不可能,但不能在“質保體系建設”這一步邁開前就悲觀消極。不久前,《中國能源報》主管單位人民日報原總編輯范敬宜同志去世,哀思中翻起前輩舊文《莫把開頭當過頭》,筆者認為,其歷久彌新的思想也適用于風電產業,對風電反思是認識的進步,但不再迷信“正面”了,也要警惕掉入迷信“負面”的陷阱。天天念叨風電大發展,而風電真正發展起來,出現了一點難以完全避免的問題時,又驚慌失措,也大可不必。是以為題,以紀念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