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3兆瓦,風電界人士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畢竟,中國剛剛做陸上風電沒幾年, 2007年前,只有華銳風電出產了兆瓦級風機,也只是1.5的,這么早就涉足如一張白紙的海上風電,行業專家紛紛表示國內企業不可能做成。
上海市開始把目光投向外商,Repower等公司開出了高得出奇的價碼:3000多萬元一臺,不包括塔筒,安裝另外收費。其他條件:風電場主控服務器置于中國境外,運行五年的所有數據中方無法獲得……
這樣苛刻的條件令上海市政府難以接受,繼而又把目光投向唯一生產過兆瓦級風機的華銳。華銳如果說不,項目要么流產,要么任外資宰割。
機遇又一次擺在了華銳的面前,就像之前的種種機遇一樣,它同時伴隨著巨大的風險,成則王侯敗則寇。
對華銳來說,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早已超出了其本身,它關系到中國風電產業的臉面,關系到華銳在即將拉開的海上風電大幕中的位置,關系到華銳能否繼續扮演引領風電發展趨勢的角色,還關系到是否能在競爭對手金風科技的官廳風電場供奧運會后華銳的市場地位。
重大事件面前,華銳仍然沒有猶豫,再一次從零起步。為了能迅速上馬項目,華銳不惜重金邀請Windtec幫助聯合開發上海3兆瓦機。華銳出錢,對方出人,國外技術人員打工,華銳擁有知識產權。
華銳2007年12月承接項目,2009年9月實現首批3兆瓦風電機組正式并網發電,2010年2月34臺海上風電機組全部整體安裝成功,2010年6月8日并網發電,風機正常運行至今。
2009年,華銳決定在韓俊良家鄉江蘇鹽城搞海上風電技術裝備研發中心,國家給予7700萬元的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又將這個研發中心定位為中國唯一的海上風電技術裝備國家級研究中心。
這一切注定了華銳將在大幕逐漸拉開的中國海上風電建設中扮演非同尋常的角色。今年5月18日,中國首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工作正式啟動。首批四個項目總裝機容量達到100萬千瓦,位于江蘇大豐,相當于10個東海大橋風電場,華銳一家獨攬了60%的份額。
為什么選擇薄利多銷
華銳的異軍突起,讓同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但中國的可再生能源事業則受益匪淺,因為華銳在長時期內屢屢創造著兆瓦級風機的最低紀錄,風力發電的成本與傳統能源逐漸拉近,華銳也因此獲得了褒貶均沾的“低價一哥”的稱號。
在風機價格持續攀升的情況下,華銳為什么選擇薄利多銷?
“低價戰略從華銳成立之初就確定下來了,風力發電不可能永遠接受補貼,成本下降是大趨勢,否則可再生能源就沒有立足之地。”陶剛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說,“此外,風電整機的高利潤會吸引各種資本進入,暴利持續不了多長時間,華銳既然看清了這一點,就要比別人快一拍。”
我國從2004年大規模支持風電直至2007年,風機單位價格呈單邊上揚趨勢,最高時達到6200元/千瓦以上,風電整機的利潤讓人欲罷不能。
華銳也追求利潤,但他更看重的是市場份額帶來的利潤總額,成本與售價之間的巨大空間給了華銳輾轉騰挪的余地。
更深層次看,薄利多銷戰略的確立,是華銳基于現階段市場狀況的把握。韓俊良認為,目前及今后幾年,中國的風電市場將呈爆發式增長態勢。事實也驗證了他的看法,巨大的市場容量足以彌補和超越單機價格下降導致的損失。另外,高額的利潤會使大量資本進入風電整機領域,誰先降價誰就搶占了短期內不可逆轉的市場份額。最后,80多家風電整機廠商的競爭不可持續,華銳憑借自身優勢,犧牲一些利潤,可以擠掉中小企業,整機廠商重新洗牌后,華銳在市場中的作用則更加舉足輕重。
事實證明,華銳的薄利多銷不僅使自己坐上了中國第一的寶座,同時給可再生能源事業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
借金融危機招募海外人才
2008年,罕見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席卷全球,西方各國陷入恐慌和蕭條,中國也未能獨善其身。
經濟學家常常說“危機危機,危中有機”。對于風電產業而言,世界經濟是否發生危機,影響都十分有限,因為我國的風電產業起步時間不長,海外市場的份額小之又小,那么華銳是如何在這看不到什么機遇的時期發現并把握它的呢。
人才對一個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風電產業尤其如此。我國的大學教育中鮮見可再生能源專業,更不用說高級風電技術人才了,國外的情況則好很多,美國、丹麥、西班牙、德國等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都有不短的歷史,金融危機造成的技術人員失業被華銳敏銳的覺察到了。
“收購一個公司要花大價錢,招募這個公司的員工的代價就小得多了。”陶剛對記者說,“華銳不走收購國外公司的路子,華銳看重的是他們的人才,金融危機給了我們機會。”
熟悉華銳的人也許都知道,其在歐洲、北美等地開設了多個辦事處,這些辦事處的功能除了開展海外市場業務,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尋找華銳亟需的人才。
陶剛對記者說:“直接把外國人招到中國來工作并非最好的選擇,他們在當地有家有業,故土難離,我們的海外辦事處為跳槽到華銳的外國人提供了在家門口工作的場所和有競爭力的待遇。”
當地的辦公室、當地的工資待遇,使華銳從金融危機到現在,以低成本方式招募了大量國際化的高級技術及管理人才。
……
華銳過會 募集資金約35億元
中國證監會12月10日發布公告稱,發審委2010年第244次會議已經審核通過了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華銳風電”)的首發申請,意味著這家國內風機制造的龍頭企業,在經歷一個多月前被發審委推遲審核的波折后,終于修成正果,也應了那句老話:好事多磨。
從華銳風電首發申請最終獲得通過來判斷,華銳風電作為中國排名第一的風機制造企業,其行業地位、公司治理、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等方面,應該是得到監管層的認可的;上次被推遲審核的原因應該也不復雜,否則不會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再次上會并獲得通過。畢竟,一個在行業中排名國內第一,在國際上也具備很強競爭實力的龍頭企業,資本市場是很歡迎和期待的。早起的用友軟件、貴州茅臺上市后的表現也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根據華銳風電的招股說明書,2009年度,華銳風電裝機容量351萬千瓦,名列中國第一、全球第三;銷售收入137億元,凈利潤18.9億元,對比2008年的51億元、6.3億元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同時,華銳風電還披露其在手訂單和中標數量超過了1000萬千瓦,未來持續發展有了一個很好的保障。
華銳風電本次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10510萬股,募集資金約35億元,用于建設3兆瓦級以上風力發電機組研發項目、3兆瓦海上和陸地風電機組產能建設項目和海上風電機組裝運基地建設項目。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來,風機制造企業的資金狀況不甚理想,像金風科技上半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達到了-27億元,9月末為-18億元,華銳風電稍好一些,上半年為-7億元。考慮到未來風電行業持續增長的態勢不會改變,風機制造企業的資金壓力將更加明顯。而金風科技已經在前期通過發行港股獲得了發展資金,因此,華銳風電此次順利通過發行審核,在發行后取得資金,對于其繼續保持在海上風電和機組大型化方面的領先優勢、進一步鞏固行業第一的競爭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