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使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使中國成為世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的制造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
編者按 今年是我國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國家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進一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在這一背景下,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成為投資的熱點。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3月19日至20日,由中國經濟導報社主辦、北京世經未來公司協辦的“第六屆中國產業投資高峰會”在京舉行,相關部委的官員和專家學者在演講中科學分析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趨勢,并探討了重點地區、重點產業的投資機會和投資策略。為此,本報編輯部特將部分演講者的演講內容綜合整理后在B2、B3版刊登報道,希望能夠對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產業投資者、研究機構、企業和政府管理部門的分析判斷和決策有所幫助。
在第六屆中國產業投資高峰會上,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齊建國通過分析,為與會者勾勒出了一幅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的發展藍圖,他說:“到2015年,我國的GDP整體水平可能達到70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占GDP增加值的8%,即5.6萬億元,而產值達到18萬億元。”
中國將在2020~2030年完成工業化
齊建國副所長表示,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特征的第四次產業革命正在來臨,這為我國在國際上的進一步崛起提供了極佳的發展機遇,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嚴峻挑戰。他說:“所有的產業革命都是事后總結提出來的。”
齊建國說,中國經濟32年年均增長近10%,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即使是韓國和日本,也不過實現了20~25年的年均8.5%的增長。通過對主要國家鋼生產高峰時的人均鋼材消費時間與消費量進行分析,齊建國認為,中國的傳統產業仍然在增長中。據介紹,英國1973年達到高峰人均年消費鋼材477公斤,德國1977年達到高峰人均年消費鋼材625公斤,美國1973年達到高峰人均年消費鋼材690公斤,日本1973年達到高峰人均年消費鋼材880公斤,韓國2004年達到高峰人均年消費鋼材982公斤,中國2010年人均年消費鋼材570公斤。齊建國說:“我發現,越晚開始工業化的國家,工業化過程持續的時間就越短,高峰時人均鋼材消費量就越高。這是一個基本規律。那么中國的情況將如何呢?我個人分析認為,中國大概會在2020年至2030年間完成工業化,屆時人均鋼材消費量將達到800公斤以上。”
5年后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8%
與上個世紀相比,在節能環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中國都取得了長足進展,制造能力顯著提高。制成品出口,甚至包括一些成套設備出口競爭力明顯增強,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有所提高。但齊建國坦言:“我們的生產和出口主要依賴跨國公司的設備、技術,在關鍵技術方面大多受制于人,在產業價值鏈分工方面,大多出于微笑曲線的底端。”
齊建國表示,中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是堅持市場主導,妥善處理市場基礎性作用和政府引導推動作用之間的關系。二是堅持創新驅動,妥善處理提升自主發展能力與參與國際分工合作之間的關系。三是堅持重點突破,妥善處理整體推進與實現重點方向的跨越發展之間的關系。四是堅持引領發展,妥善處理提升國民經濟長遠競爭力與支撐當前發展之間的關系。
齊建國分析認為,到2015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形成健康發展、協調推進的基本格局,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顯著增強,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5%左右,吸納、帶動就業能力顯著提高。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局部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企業和一批創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業;建成一批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再經過10年左右的努力,到203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齊建國說:“我們要力爭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使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成為世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的制造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開發投入占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0%以上,創新能力整體躋身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大企業,一批產業鏈條完善、集聚程度高、特色優勢鮮明的創新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地。”
鏈接
七大產業突破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