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工商聯副主席段祺華
“我國目前完成的風電裝機總量只有不到20%的比例實現發電并網。許多風力發電場經常發生‘棄風’、‘停機’現象,產生了大量的投資浪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工商聯副主席段祺華對記者說。
根據段祺華提供的數據,中國風力發電場的平均“棄風”水平是歐洲平均水平的3倍。
2011年1月,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和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聯合發布《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0》,從2005年至2010年,國內風電裝機經歷了5年的翻倍增長,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風力發電裝機以4183萬千瓦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風電大國。
與此同時,由于電網建設滯后無法承受如此之大的裝機量,內蒙古等地的風電場開始出現“棄風”現象,風機所發的電力由于無法進入電網而白白被浪費掉。
與之前熱鬧爭搶的“寵兒”身份相比,新一輪政府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計劃中,風電似乎不再是首選。5年之間,風電究竟如何從“寵兒”變成了“棄兒”?
“寵兒”如何變“棄兒”?
“并網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風電就會白白地浪費掉,也就不再是新能源中的‘寵兒’。”3月17日,河北一家新能源投資公司的負責人李明對記者說。
作為國企背景的新能源投資公司,李明所在的公司在張家口等地投資建設了幾個大的風能發電廠,但是,風電廠在裝機后,所發的電能卻無法輸送給電網,“很多時候風機處于空轉狀態。”
“地方政府從發展新能源的高度出發,大力發展風電,熱情很高,這是好的,但是沒有兼顧本地的電網建設規劃。”李明說。
李明分析,目前電網建設由電網公司投資,而風電場建設則由發電企業來建設,正是因為無法并入電網,發電企業也就無法實現有效發電,從而實現盈利。
李明遇到的情況并不是孤例。2月12日,國家電監會發布《風電、光伏發電情況監管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由于并網難,去年上半年,國內風電未收購電量為27.76億千瓦。上網障礙已成為制約發展的關鍵問題。
“可再生能源屬于新興產業,對于國家實行節能減排目標以及經濟轉型具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但同時可再生能源的系統設備建設投資成本相對較高,與傳統火力發電相比在上網價格上出于明顯劣勢。”段祺華說。
段祺華告訴記者,我國于2005年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修正),該法規定“國家實行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也就是說,國家以法律的形式保證全部可再生能源發出的電力可以被收購上網,而且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上網價格按其投資成本進行補貼。
“但是,由于我們目前還缺少先進的大容量電池儲能技術,大量的風電在完成裝機后無法發電上網,使法律規定的‘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基本上無法有效落實和執行。”段祺華說。
風電并網為什么難?
在段祺華看來,風能無法實現并網的原因在于它是一種優質能源,但同時又是一種劣質電能。
“風能固有的隨機性、間歇性特征決定了其屬于能量密度低、穩定差、調節能力差的電能,發電量受天氣及地域的影響較大,若直接將其全部電力并網,會對電網安全、穩定、經濟運行以及電網的供電質量造成不利影響。”段祺華說。
國家電網公司的一位專家也表示,風電運行并不平穩,并不能作為電網的主要支撐力量,因此,同樣規模的風電還要配備相當的火力或者水電資源,換句話說,解決風電上網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并不是有了電網就可以上。
段祺華告訴記者,為了解決這一瓶頸問題,國內現在采用的方案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風火電混送并網;二是使用抽水蓄能,將不穩定的風電轉化為水能,再用水能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