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李瓊慧眼里,中國風電發展甚至連歇腳的工夫都沒有,因為“只要中國的電價政策不調整,風電發展的勢頭就不會扭轉。”
李所說的電價政策是指中國風電電價補貼政策,由于目前國家給予發電商大量的電價補貼,使得風電在中國有很大的利潤可圖,這從根本上推動了中國風電行業的快速發展。
“盡管風電發電成本較高,但國家給予很高的補貼,目前五大發電集團火電普遍虧損,但風電可以盈利,不改變電價政策,行業的趨利性會一直推動風電快速發展下去。”李瓊慧表示。
目前我國對風電的補貼是根據風資源區電價減去當地火電標桿電價計算的,這一補貼非常優惠,有些開發商表示,在當前的補貼下,只要能發電就可以賺到錢。
“電價政策一旦調整,開發商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那時候風電熱潮才可能退卻。”李瓊慧說。
按照國際慣例,新能源發展到一定程度,補貼會呈階梯式下降,德國在金融危機后就下調了太陽能的上網電價,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德國太陽能行業發展降溫。
中國風電高燒不退的另外一個原因在于,風電的產業屬性在中國要遠遠大于其能源屬性,盡管目前并網的3100萬千瓦風電所提供的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例微不足道,但發展風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帶動相關上下游產業的發展。這在政策制定者眼中無疑是拉動地方GDP的重要籌碼。
前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兩會期間也表示,在國際油價高企,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的下,“十二五”期間我國風電產業仍將快速發展。
就全球范圍來看,談風電發展轉向似乎也言之過早。根據全球風能協會的分析,歐洲盡管近年來風電發展增速放緩,但未來在研發領域將繼續領先。全球風電巨頭維斯塔斯年報顯示,2010年,其注冊專利多達227項,百萬工作小時工傷事故降至5例。相比之下,國內風電由于過度發展,工傷事故率大幅攀升,甚至去年還出現了大量機箱著火和塔筒倒塌事件,風機質量問題一度在業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李瓊慧認為,由于目前歐洲陸上風電發展已經相對飽和,其重點已向海上轉移,但是海上風電的開發難度要大大高于陸上,因此歐洲風電發展減緩也是該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正常反映。“歐洲在風電領域仍然會領跑全球,尤其在海上風電的研發方面,優勢更加明顯,全球風電發展不會因此而停步。”李瓊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