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華銳手中可能握有大量中標但未簽合同的訂單,而這些訂單是收不到任何預收款的,在目前風電項目核準難度加大的情況下,如果華銳已備貨生產,那么資金自然被大量長期占用在存貨上。
付款方式漸變
無獨有偶,中國風機行業另一領軍企業金風科技(17.63,-0.14,-0.79%)(002202.SZ/02208.HK)最新年報中也有同樣的問題:2010年金風科技在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63.8%和40.5%的情況下,經營性現金流卻從2009年的13億元迅速下降到1.8億元,下降幅度達到86%。
一位曾在金風科技任職的專業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擔心,“這個行業很看重訂單數和預收貨款是否匹配。”
據他所知,金風科技和華銳2010年拿到的風電項目訂單很多,風機廠與風場開發商過去的付款方式為:簽單時,風場開發商向風機廠支付貨款的10%,投料時付30%,交貨時再付40%,最后安裝調試后結清尾款。所以訂單數和預收貨款應保持一定比例的對應關系。
但是上述風電行業人士發現,金風科技和華銳2010年預收貨款都下降得很厲害。究其原因,除了訂單數不能真實反映供貨合同簽訂量,很大程度上是風場開發商紛紛延遲付款所致。
另一位風電行業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現在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這個行規已經慢慢被打破,開發商要求延后支付30%的投料款。一些小廠商先開始松口,而后蔓延到大廠。”
為什么行規逐漸向開發商一側傾斜?從這幾年風機市場的變化可以窺見端倪。前幾年風機行業風光無限,利潤率很高,吸引了很多企業來做利潤率最高的風機整機裝配。經過幾年發展,風機行業的產能已經遠遠超出本年度實際的裝機量,風電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
華銳風電的一位內部人士回憶起2007-2008年市場盛況時說,那時華銳的風機供不應求,許多客戶直接將車開到廠門口等著拉貨,通常會預先支付貨款,或者迅速結款。但情況在2009年開始慢慢變化,到了2010年,則完全變成了買方市場。他承認,市場環境的變化對風機企業的收款有影響。
一位來自五大發電公司下屬風場的業內人士也證實了這種說法,“2008年我們招標時,一千瓦機組大概是5000到6000元人民幣,現在不到4000元。風機廠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開發商這邊肯定要壓一點款。”
同時,國家信貸政策的收緊也對風場開發商加了一道緊箍咒。上述風場人士介紹說,以華能集團為例,以前華能的風電項目可以在基準利率上打九折拿到銀行長期貸款。因為風電是國家扶持發展的項目,而且不受燃料成本上漲影響,銀行認為風電項目的償債能力要優于火電。但是在國家信貸緊縮的大背景下,華能的風電項目現在得按基準利率或在基準利率上加0.05才能拿到銀行貸款。
陶剛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利率提高,很多企業都很缺錢,也影響到了企業的一大批客戶。
“這是一種連鎖反應,如果我們的客戶資金鏈緊張,那它們與華銳結款的周期也會相對拉長。”陶剛說,結算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以前是現款結算,如今結款方式常常是組合式的,比如是現款與承兌、與融資租賃等方式的結合。這無形中又拉大風機廠現金回籠的周期,造成應收賬款周轉率的下降。
“今年的日子都不好過”
中國風機市場上的風機廠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包括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電氣(27.14,-0.15,-0.55%)(600875.SH),2010年三家加起來的市場份額超過57%。再加上排名前20位、稱為“第二梯隊”的風機廠,這23家企業在2010年貢獻了高達98%的市場占有率。
而全國風機廠據估計有80多家,那些排名靠后,被稱為“第三梯隊”的廠家幾乎不能量產,或是仍處于研發階段。在國產風機千瓦價格已降到人民幣3400、3500元時,這些還未實現規模化經營的小廠生存壓力可想而知。
明陽風電首席運營官郝義國今年4月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未來三年可能是風電行業洗牌的時候,“目前很多風機廠報價每千瓦3500元,據我所知一些小的風機廠,其采購成本就超過每千瓦5000元”。
對于目前風機市場的生態環境,陶剛引用了一個經濟學經典理論來詮釋。他稱,競爭初期,廠商肯定會享受一段超額利潤率;后來大家都來干,利潤率就降到行業平均利潤。市場總有非理性成分,所以必將從充分競爭發展到過度競爭,然后開始行業洗牌,最終又回到正常利潤率。“我覺得我們風機行業正處于從充分競爭到過度競爭這個階段。”
洗牌已經悄然開始。2009年進入風電研發領域的哈空調(12.19,0.03,0.25%)(600202.SH),今年1月28日發布公告宣布,將停止目前的風機研發活動,撤出風機市場。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行業洗牌已經開始了,只不過最終誰出去、誰不出去還不太明確。”
一方面是風機行業洗牌趨向初現,另一方面風電上網瓶頸難破。今年2月24日甘肅酒泉發生的風機脫網事故,引起電監會高度重視。電監會近日發布了《風電、光伏發電情況監管報告》,提出風電發展的幾大問題。電監會認為,中國部分地區存在大規模風電難以消納、電網建設跟不上風場建設速度等問題。
同時,國家能源局正研究制定規范風電項目審批制度的管理辦法。據五大電力公司內部人士介紹,裝機容量在5萬千瓦以下的風電項目,以前一直由地方政府核準。
為了項目盡快上馬,很多地方出現了大量4.95萬千瓦或4.93萬千瓦項目的現象,“哪怕本來是15萬千瓦的項目,也可以做成三個4.95或4.93的項目去申報。”
目前正在制定中的管理辦法重新規定,地方政府在核準裝機容量在5萬千瓦以下風電項目之前,必須拿到國家能源局的復函,否則不予通過。
電監會和國家能源局的種種措施顯示,新增風電場項目今年將很難高速增長,多家券商分析機構也紛紛下調2011年風機市場增長率,預計增長率將與2010年持平或者略有降低。
一位風電行業的投資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今年的日子都不好過。”包括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在內的海外大投行都在唱空金風科技等中國風機領軍企業。從國際范圍來看,美國和歐洲的風機市場近幾年亦表現疲軟。不過這位投資人士同時認為,現在也是資金進入風電市場的好時機,低價進入后可以靜待市場的整合,等并網問題、風電輸送問題得到解決后,中國風機市場有望再現曙光。
本刊記者蒲俊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