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外資撤離中國風電市場,但這一次的直接原因有所不同。
深市上市公司吉電股份于1月22日刊出公告,稱收到中電國際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關于放棄參股投資吉林長嶺三十號、長嶺腰井子風電項目的函》,放棄參股的原因是投資風電項目的政策基礎發生了重大變化。根據有關人士透露,這個重大變化其實指的是自2009年1月1日開始實行的停止外商投資企業采購國產設備退稅的政策。“也就是對外資企業的一些優惠沒有了,導致他們紛紛退出。”這位業內人士稱。
實際上,吉電股份的故事可能只是在財政部和國稅總局發布《關于停止外商投資企業購買國產設備退稅政策的通知》后的第一集。這則通知注定要在風電市場引起不小的波瀾。
如今的風電項目因為難以贏利,其建設已經越來越集中于財力雄厚的大型國有發電企業。對于其它的很多企業來說,風電項目的成本變得越來越難以承載。而由于這則通知的出臺,中外合資項目最為重要的退稅優勢不再,較多以這種經營方式進行風電項目建設的地方發電企業受到的影響肯定不小,風電項目建設由大型國有發電企業主導的局面將更為加劇。
大型國企開始主導風電場建設
風電項目的建設對于發電企業而言實際上是一種相對奢侈的投資。根據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副秘書長李華林的介紹,以目前的風電上網電價,風電項目其實很難賺錢。而問題的關鍵在于風電上網電價的價格形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