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機組逐漸大型化,大型風電場也就相應形成。”沈龍海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十二五”將進入風電大機組時代。
據記者了解,在20世紀90年代,“千瓦級”風電機組占據市場主流。2000年以后,“兆瓦級”風機制造技術日益成熟,市場份額不斷擴大。近年來,隨著海上風電開發的啟動,大型兆瓦級機組開始受到市場青睞。
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我國將建設六個陸上和兩個海上大型風電基地。有業內專家認為,隨著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風電制造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風電機組的單機容量也在不斷增大,特別是隨著海上風電開發的啟動,風電產業將進入大機組時代。
據相關報道,2010年10月,華銳風電在京宣布,其自主研發的中國首臺5兆瓦風機下線,6兆瓦風機也將于今年推出;金風科技宣布,將加快6兆瓦風機研發。張家港海陸環形鍛件有限公司依靠自主技術設備在鍛造出可供5兆瓦風機配套的法蘭環件之后,最近又生產出直徑達9米可為10兆瓦大風機配套的法蘭環件。
史立山認為,從理論上講,大功率機組不僅能夠提高風能轉換效率,還可降低風力發電的單位功率造價,進而降低風電場運行維護成本,從而提高風電的市場競爭力。因此,風電機組“大型化”順應了風電產業發展的方向。
不過,李勝茂表示,由于我國并未完全掌握風電產業的核心技術,關鍵部件仍然依賴進口。比如對風電新機型開發能力不足,控制系統、關鍵軸承仍然依靠進口,且兆瓦級風電機組的國產化率不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