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核危機之后,人們將目光轉向了風能、光伏能等新能源。5月4日,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瓜州縣二期建設工程宣布啟動。與此同時,當地一處“鎮風亭”的地名也更名為“御風亭”。
不久前,甘肅新能源的名片———“陸上三峽”酒泉卻陷入脫網窘境。半個月前的4月17日,甘肅瓜州協合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千河口西第二風電場702臺風電機組脫網。再追溯到2月24日,酒泉風電基地橋西第一風電場598臺風電機組發生脫網。
脫網被稱為“近幾年我國風力發電影響電網最大事故”,引起全國范圍關注。
事故暴露出風電場低電壓穿越能力,建設施工質量問題,以及電網整體安全性不足,風電場運行管理薄弱等問題,更暴露出包括酒泉在內的全國風電場并網難言之隱。
國家能源基地愿景
甘肅一直在精心培育著另外一個支柱產業———風電。
全球風能協會展望,全球風電市場規模將從目前的194GW增長至2015年的449GW,亞洲的風電增速將遙遙領先,中國是主要動力。而甘肅風電占全國在建容量的31.23%,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在建的規模最大的陸地風機制造基地”。
過去的兩年,甘肅省在沙漠和戈壁之間的酒泉地區,風機規模增建了十倍。到去年底,酒泉市風電裝機達到550萬千瓦,創造了風電建設的“酒泉速度”和“酒泉奇跡”。按照這個速度,到201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15%,提前五年實現國家規定的目標。
作為政府的樣板工程,酒泉風電基地是中國規劃建設的第一座千萬千瓦級風電示范基地,其75%的風電并網量和并網效果被業內認定為全國范圍內的標桿而被業界看好。
酒泉風電產業和風電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帶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帶動了就業。統計數據顯示,自2010年8月8日,酒泉風電裝備制造首臺風機和首幅葉片下線以來,在不到9個月的時間里,酒泉風電裝備制造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達到100.48億元。
這一數字是當年甘肅年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存量80億元的1.25倍。
記者了解到,在甘肅酒泉風電基地投資的電力運營商眾多,僅集中核準的380萬千瓦項目就涉及華能、大唐、中節能、中廣核、華電、龍源等近20家業主。“除了5大電力運營商,其他也多為大型的能源央企。”一位人士解釋。
據有關部門估算,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設總投資約300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約10萬個。此外,可替代相當于580萬千瓦火電機組的發電量,每年可節約標煤約1000萬噸,減少煙塵排放約9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1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700萬噸。
在今年國家兩會期間,省委書記陸浩在接受中央電視臺記者采訪時表示,風電建設對于推進國家能源建設,調整我省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推進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產業民族化之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