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降溫
作為風電裝機容量最大省區,內蒙古暴露的問題尤甚。近年來,內蒙古風電裝機出現井噴,每年以100%以上的速度增長。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3月底,內蒙古風電裝機容量為1140萬千瓦,占全國風電裝機容量的30%以上,穩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一位。但是棄風現象一直就是內蒙古風電的傷痛。
這些風起云涌中搶灘內蒙古風電的企業備感無奈的是:有電送不出去,甚至只能棄風。據內蒙古電力行業協會統計,目前蒙西的風電企業超過百家,2010年棄風造成的損失達數億元,其中蒙西裝機59萬千瓦的龍源內蒙古公司損失1.5億元,蒙西裝機93萬千瓦的京能新能源內蒙古公司損失2.4億元。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曾指出,風電開發規劃與電網規劃銜接不夠是關鍵問題。國家電網也數次指出,地方風電開發無序,地方規劃大于國家規劃,讓電網承受運行安全和調峰困難的雙重考驗。
如果說棄風是一種表象,那么大型風電企業造成的混亂則不可忽視。內蒙古五大發電集團的子公司遍布各個盟市,據不完全統計,五大發電集團在內蒙古的子公司,少則三五個,多則十幾個。內蒙古發改委風電專家組組長陳通謨接受《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型發電集團在內蒙古廣闊的區域內設立子公司,原本是為了更好地開發項目,最終卻造成了同一集團下的不同子公司分別來要項目,從而造成了同一集團的項目超標。
同時,陳通謨還注意到一種新變化。以前,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包頭等地,為了吸引風電投資,當地政府對投資者管吃管住管旅游。但隨著內蒙古風電裝機年年翻番,再加上國家增值稅轉型和風電企業所得稅改革,當地政府對風電開發的積極性大為受挫。現在反過來了,風電企業請縣長吃飯不一定請得動,甚至以前烏蘭察布在公路上吸引投資的廣告牌也已經被撤換下來。
王秉軍也毫不諱言,內蒙古已經沒有足夠的裝機容量來滿足風電企業動輒上千萬千瓦裝機的胃口。如果不加控制地滿足開發商的要求,一旦產能過剩,勢必全行業虧損。為此,內蒙古將提高新進入開發風電企業的審批門檻,到“十二五”末,全區內的風電開發企業將由目前的68家左右整合至25家以內。
目前,有關方面要求這類公司首先整合,使得集團內所有項目的申請和核準由三個主體來操作。據了解,目前這一層面的整合工作已基本完成。而下一步,則是各大發電企業之間的整合。
風電犧牲品
此次無論是內蒙古,還是甘肅酒泉的風電整合浪潮,無疑將對風電開發格局產生直接影響。而隨著整肅運動的提速,風電產業的準入門檻也將全面提高。在即將到來的整風風暴中,管理部門醞釀出臺的綱領性文件無疑是懸在風電企業頭頂的一把利劍。
目前,由工信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共同組織研究并起草的《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已進入征求意見階段。該《準入標準》提出,風電機組生產企業必須具備生產單機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產量100萬千瓦以上所必需的生產條件和全部生產配套設施;企業進行改擴建應具備累計不少于50萬千瓦的裝機業績;新建風電機組生產企業應具備5年以上大型機電行業的從業經歷。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副秘書長沈德昌表示,《準入標準》無疑進一步壓縮了小企業的生存空間,依據上述標準,在未來三五年內,可能會有80%以上的風電設備企業通過重組、兼并等途徑而消失,能夠達到上述標準的整機制造廠商不超過10家。
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針對內蒙古風電整合表示,盡管目前看來整合從這些大型風電集團內部開始,但是在政策的支持下,未來受益的仍是以五大發電集團為首的風電開發巨頭。這些企業不僅建設速度將加快,而且會在電網接入上享有政策優勢,收入將大幅增加,進而直接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
同時,不只是國有大型發電集團,在內蒙古開發風電的大型民營企業也看到了機會。上海匯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米展成表示,匯通能源在內蒙古風電開發中有實力與五大發電集團進行正面競爭,并能夠整合兼并一些小的企業。
不過,面對即將上演的行業洗牌,原本想大舉進軍風電領域的一些企業卻開始悄然離場。此前曾宣布力圖在未來五年進入國內風電設備制造商前五名的中國北車(在不久前宣布,涉足風電產業的具體行動還要視國內風電產業的發展空間而定。而哈爾濱空調經董事會慎重審議后,也決定終止風電研發活動,集中精力發展主業。
毫無疑問,中國風電市場正在這一輪整合中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