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通過對比不難發現,由于中國能源分布遠離負荷中心,為緩解中國煤電油運的突出矛盾,我國智能電網的發展走了一條與歐美截然不同的路線,國家電網公司提出的“堅強”智能電網,使得輸電網側的智能電網相關技術在中國率先突破和大量應用。
截至目前,國家電網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800千伏四川向家壩—上海直流特高壓示范工程相繼建成,南方電網云南—廣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也正在建設之中。
“在輸電側,中國的特高壓遠距離輸送的能力、數字化控制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胡學浩表示,“但是,中國在配電領域就大大地落后了,AMI(高級量測體系),美國覆蓋率6%,AMR(自動抄表系統)美國覆蓋了30%,中國幾乎是零。”
從衡量一國電力可靠性的重要指標“年停電時間”來看,2009年中國平均為每戶9小時,而東京是5分鐘,新加坡是2分鐘。背后的實質是,“電力公司還是管理者的姿態,用戶也沒有停電要求補償的意識。未來配電領域還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南方電網公司專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胡學浩認為,智能電網側重輸電還遠遠不夠,未來5年,技術重點必須逐漸轉移至配電、用電領域。
研究員王凡表示,長期來看,智能配用電建設的熱點可能將多于智能輸變電。
對此,國家電網智能電網部有關人士表示,目前其牽頭制定的智能電網的標準體系涉及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等8個方面,并沒有明顯的輕重之分,只是相比之下,配用電端的智能化程度低于輸變電系統。因此,從這一角度上看,未來可能會對配用電的智能化建設力度更大一些。
標準之惑
今年初,國家電網公司公布了第二批12個試點項目,內容包括“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智能用電小區/樓宇試點工程、多網融合試點工程”等,試點更加注重于提高電網技術和生產力水平。
然而,在示范工程如火如荼立項、實施的同時,由標準問題所帶來制約卻日趨凸顯。
2010年6月,由國家電網公司編制的《智能電網關鍵設備(系統)研制規劃》和《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規劃》正式發布。但上述標準卻不是行業內惟一標準。目前,南方電網也在致力于對智能電網相關標準的研究,并也有相應的研究成果出爐。
更為關鍵的是,上述智能電網標準均不是國家標準,且同國際標準的對接尚存阻力。
就智能電表領域而言,目前國內有等多家企業涉足生產,但“基本上還是根據地方的試點項目度身定做的,不是一個通用智能電表。在其他項目使用和出口中,還要面臨標準統一問題。”泰科電子(上海)有限公司電力產品部新能源產品經理趙天意表示。
一個現實的例子就是,國家電網公司全面接管菲律賓電力公司后,希望推廣中國國標的智能電表,但是菲律賓傾向于美國的智能電網標準,中國產品的出口即面臨阻礙。
對于設備制造企業,未被統一的智能電網建設標準意味著難以預測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