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來,風電記者出差目的地發生了變化,從之前的甘肅、內蒙古等寒風刺骨、人跡罕至之地,變成了安徽、江蘇等和風撲面、滿目青翠之所,似乎大風機也喜歡氣候宜人的南方。風電北上的步伐漸趨減緩,南下的腳步悄然加速。
政策導向發生變化
國家主管部門的倡導方向也發生了變化。近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表示,在發展大風電基地的同時,鼓勵風電分散式開發和在風資源稍差的地方建設低風速風電場。
據悉,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會同相關部門加緊風電接入電網和市場消納研究,其中就著重提出電網受端省區的低風速風電開發和電網消納問題。
有分析文章認為,“十二五”規劃提出的1億千瓦風電裝機目標中,將有2000萬千瓦的份額屬于低風速風電開發。
風場業主先知先覺
而風電場業主的規劃明顯提前于主管部門的表態。中國風電集團副總裁余維洲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說:“中國風電今后將更加注重在南方地區建設風電場,并已經在云南、安徽、江蘇等地設立分支機構。”UPC控股公司中國區總裁郭崢對本報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規劃。
國有能源集團憑借其先天優勢,比上述民營風電開發商的腳步快了不少。神華集團下屬國華風電公司則早在2005年即開始把目光聚焦南方地區。目前,其江蘇東臺風電場已經并網發電三年之久,年平均發電量達到3.7億千瓦時。雖然南部地區的風資源不及北部,但良好的并網條件、就近的消納市場、更高檔次的電價彌補了風資源的先天不足,甚至比北方的風電場效益更好。
地方政府投桃報李
地方政府的推動顯得更加實在。數不清的縣市把發展新能源作為其下一個經濟增長點,甚至有的地方確定新能源為其支柱產業。紛紛派出招商大軍,通過各種渠道聯系風電企業,希望他們能夠落戶在自己的開發區。在北方地區的格局基本確定后,南方地區的政府加緊了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