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易其稿的風電并網技術國家標準《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已通過終審。
與2010年6月份公布的征求意見稿相比,終審稿進行了較大改動。其中,對于風機的無功補償和接入測試項目都提出了更多和更嚴格的標準。而對于此前爭議的只有接入側而沒有電網側的標準約束,記者發現,終審稿中也添加了相應的電網側的配套要求。
與國標即將啟動相對應,電監會8月起將啟動全國風電安全檢查,主要針對風電場機組的低電壓穿越能力檢測及改造情況和風電場接入系統后對當地電網的影響進行排查。
不管是國標的發布,還是電監會的大檢查,對于風機生產企業和風場的業主而言,都已走到必須升級的路口。對此記者日前赴多地進行了調查,目前基本各個梯隊的整機廠商都已經啟動了主流機型的包括低電壓穿越在內的多項升級研發和服務,但對于一些兆瓦級以下的機型還亟須破解升級。
國標從嚴
記者對比終審稿和去年的初稿發現,發生了較大改動。除低電壓穿越方面的指標基本未動外,風機的無功補償和接入測試項目都提出了更多和更嚴格的標準,而且對于此前爭議的只有接入側而沒有電網側的標準約束,這次也予以體現。
其中,首次增加了電網的“義務”,明確要求“對于已經取得政府核準的風電場開發項目,電網部門要加快電網建設,保證配套送出工程和風電場項目同步建成投產。”
對風電場接入側,則主要增加了“風電場并網運行后,有義務依據《節能發電調度辦法》規定的原則,按照調度指令參與電力系統的調頻、調峰和備用”,同時,要求風電場并網運行前需完成功率預測系統的安裝調試。
對于風電場的有功功率控制系統,還特別增加了風電場有功功率具有在場內所有運行機組總額定出力的 20%~實際運行點(最大為100%)的范圍內連續平滑調節的能力,并利用在此變化區間內的調節能力參與系統有功功率控制的要求。
不僅如此,對于動態無功支撐能力,終審稿提出了更為嚴格的標準:電力系統發生三相短路故障引起電壓跌落,在自電壓跌落出現的時刻起,該動態無功電流控制的響應時間不大于80ms,并能持續600ms 的時間。而此前的初稿,僅要求電壓跌落出現后的30ms 內響應,并能持續300ms 的時間。
除此,終審稿還增加了風電場運行適應性等要求,同時將風電場接入電網測試改為風電場接入系統測試,并取消了風電場在申請接入電網測試前確保風電場功率預測系統已投入運行的要求。
接入測試項目方面,也從之前的三項提高到了四項,特別提出風電機組低電壓穿越能力測試在機組型式試驗中完成,在風電場接入系統階段進行基于仿真的風電場低電壓穿越能力驗證,同時進行風電場電壓、頻率適應性測試。
而對于爭議較大的低電壓穿越的標準是否會再次提高,記者看到標準并未改動測試的標準數值,只是增加了“風電場是否需要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可由電力系統調度部門與風電場協商或通過風電場低電壓穿越專題研究確定”。
應該說,增加的上述解釋部分為雙方爭議預留了退路和空間,相對于整體從嚴的終審稿而言,低電壓穿越方面相對“從寬”。
在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看來,國標終審稿整體的從嚴,對整個風電行業來說是一個向前發展的信號,“相信上半年的風機事故頻發,在國標頒布后將有所好轉。”
啟動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