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機對各國經濟造成較大沖擊,能源需求嚴重萎縮,相關企業利潤被擠壓,甚至出現了資金鏈吃緊、融資困難的狀況。但采訪中,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何世紅卻認為:“金融危機的發生,給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隨著各國對新能源支持力度的加大,與高價的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相比,新能源將更具競爭力。”
在世界范圍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新能源產業是拉動經濟走出低谷的一股重要力量。在中國,新能源產業中各行業受金融危機影響程度不一,有的行業冷風頻吹,有的則蘊涵生機。
風電自主發展借機突圍
截止到2008年年底,中國風電裝機容量達到了1221萬千瓦,躋身世界風電裝機容量超千萬千瓦的行列,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風電大國。但在此之前的2008年11月,英國石油公司(BP)、日本株式會社原弘產、德國諾德巴克-杜爾公司相繼從中國風電市場撤資,這讓人們紛紛質疑,是不是中國風電市場出了問題。
對于撤資的原因,3家公司都給出了不約而同的解釋——受金融危機影響,資金鏈吃緊,被迫采取撤資措施。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在接受《了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它們撤資是它們自身有問題,它們撤走了,中國風電市場仍舊好好的。中國風電市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小,中國風電企業并不缺少資金。”
對于國際風電市場,施鵬飛表示,主要是美國風電市場受影響。雖然奧巴馬提出了發展新能源的戰略規劃,但尷尬的是,那些風電企業資金卻十分緊張,融資很困難。至于中國風電市場,他認為,“如果2009年風電裝機容量上升勢頭有所減緩的話,也是因為中國的風電產業本身基數已經很大,產能不可能連續翻番。適當降溫也是必要的,這也是中國風電產業健康發展所需。”
中國的可替代能源市場正蓬勃發展,多位專家皆看好中國風電市場的前景。清華大學和英國石油公司(BP)聯合建立的清潔能源研究教育中心高級訪問學者埃立克馬里提諾預測,中國在2020年風能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00億瓦特,這將和中國預期的太陽能總裝機容量不相上下。
“中國已將發展可替代能源作為一項基本國策。而且中國有著豐富的風力資源,尤其是海岸線漫長的沿海地區。”總部設在美國得克薩斯州葡萄藤城的可替代能源私營公司GreenHunterEnergy的首席執行官加里埃文斯說,中國未來幾年內對于風力發電所需渦輪的需求將大幅飆升。
國家近期出臺的4萬億投資計劃及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其中就包括支持實現風電設備關鍵技術國產化。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力機械分會秘書長祁和生告訴本刊記者,“中國風電設備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目前,看不出金融危機對該行業的明顯影響。中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要做的是,迅速提高自身技術和管理實力,爭取最終勝出。”
在今年2月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制定鼓勵風電加快發展的政策。力爭用十多年時間,在甘肅、內蒙古、河北、江蘇等地形成幾個上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爭取實現到2020年風電裝機規模1億千瓦左右。”
不過,中國風電產業的一些問題也亟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