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大冒險”
在新的市場環境下,企業“被迫”開創新的租賃商業模式,并直接參與上游建設,自己建風場、賣風場。
2月,針對“三一電氣將退出風電行業”的傳言,三一電氣在北京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總經理吳佳梁稱,“我想這可能是競爭對手放的煙幕,無論從人力還是物力上考慮,三一都不可能輕言退出。”
作為工程機械領域的巨頭三一重工的全資子公司,三一電氣2008年正式成立并進入風電行業,迄今為止已投入超過30億元。
最新數據顯示,三一去年在全國風機新增市場中排名第17位,全年裝機179.5兆瓦,較2010年增加了73兆瓦,但其市場份額僅占全國新增裝機的1%。
一位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三一與排名前五的企業差距太大。在他看來,三一退出的傳言也并非空穴來風,因為業績不好,原來100多人銷售團隊已被裁掉了大半。
在去年一片蕭條下,也有企業實現了逆市增長。與2011年華銳風電銷售收入同比下降48.66%相比,廣東中山的民營企業明陽風電去年銷售收入實現了30%以上的增長。去年明陽風電的新增裝機量也顯著上升,在去年全年新增市場份額也從2010年的5.5%上升至6.7%,并首度進入了全球風機整機制造商前十位。
明陽風電的銷售增長或可歸結于商業模式的創新,其采用的租賃模式,在保證風場正常運營的情況下,減輕了業主一次性的支付壓力。此外明陽參股上游產業鏈,自己建風場,賣風場。據了解,這種新的商業模式約占其去年銷售比例的近一半。
不過新能源行業分析師曹寅卻認為這是企業在市場環境不好倒逼下的一種無奈之舉,不僅是明陽,其實很多企業都在嘗試這種模式,就像GE當年開創設備租賃模式一樣。但設備廠商自己建風場也有很大的風險,例如如何拿到好的風場資源,風機一次性安裝難以重復使用等。
而華銳風電和金風科技雖然保住了市場的第一、第二的位置,但日子都不好過。華銳風電疲于與風機控制系統合作伙伴美國超導的合同以及知識產權糾紛;金風科技由于技術路線原因,深受去年原材料稀土價格上漲之痛,在與同行價格戰上底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