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業玩不下去了
從一個項目幾十家企業來投標,到現在的每次投標都是幾家“老面孔”,風電行業在入冬后,小企業生存越來越難。
4月上旬,在一家主流風電廠商做市場的王軍峰,一直在貴州為一個風電場的招標而忙碌。盡管這次招標項目規模不到20萬千瓦,算是小單,但也有國內近10家主流風機廠商到場。
“價格戰仍然打得很兇,各家的差距越來越小。”王俊峰列舉了幾家廠商的報價:3610元每千瓦、3860元每千瓦、3680元每千瓦、3660元每千瓦,各廠商報價僅相差10元至50元。這個報價相比去年底約3700元的報價略有下滑。據介紹,在2008年,這個價格曾高達6000元。
雖然今年才30出頭,但王軍峰入行已有七八年,經歷了風電行業最好的時光和如今的“寒冬”。他告訴記者,與以前不同,尤其是去年以來,參加招標見到的常是老面孔,“大家都很熟,常見面,知道對手長短,報價也都比較靠譜。”不像前些年,動不動一個項目就有幾十家廠商來投標,經常有“不在乎能否拿到訂單”小廠商報出一個特別不靠譜的低價來攪局,把整個價格都拉得很低。
回憶起“好時光”,王軍峰的感慨和還留在行業內的多數人一樣。
2004年至2009年,中國的新增風電裝機量每年都翻倍。那時候各地都流行建設風電“三峽”,但大規模風電場集中在西北地區,電網接入滯后,加上北方地區供暖特性,冬季風電經常要被掐掉留給火力發電。去年風電事故頻發,政策出現“轉向”。2011年5月,發改委收緊了50萬千瓦以下風機項目審批;同期國家電網下發通知暫停了4個月風電接入核準,并密集出臺了多項涉及風機質量和電器設備的風電標準,風電入網標準更加嚴格。2011年風電新增裝機首度下滑,風電市場像被按了急停燈。
“大環境確實很讓人惱火,不過也有好處,很多小企業都玩不下去了。”入行七八年,王俊峰說自己見到倒下的企業至少有四五十家。很多企業原來就是做工程機械的,也有完全不相干的,這些企業都有一個特點:市場好的時候,蠢蠢欲動,花幾千萬買一個專利許可證,就開始造風機,“但由于買的都不是主流技術,從誕生的那一天就注定了要滅亡。不少企業就只造了一臺風機,或者只安裝了一臺風機就從此銷聲匿跡了。這些企業的老板不少都是我的朋友,在他門剛進入的時候,我都勸過,但都沒人聽。”
“去年一整年只接到了兩三個風場的訂單。”老柳想換個工作。他現在一家規模較小的風機廠商工作。他告訴記者,去年政策“變向”后公司已很難接到訂單,公司近一半的銷售都離開了。
老柳所在的企業并不是個案。例如位于寧波的一家企業,此前曾宣布計劃投入2億元用于風電設備自主化,并在今年底達到300臺2兆瓦風機的制造能力,要成為風機制造業的后起之秀。但記者在其公司官方網站上未看到任何風機銷售的信息或案例,企業新聞一欄僅有一則關于網站更新的新聞,且更新于2011年2月。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11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統計》顯示,排名前20位的風機廠商占據了國內98.5%的新增裝機市場,而排名前4家企業占據了新增市場50%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