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不同電壓跌落深度和功率的不同,一臺機組需要測試的工況點最少在40個,這中間任何一點不通過,都需要重新測試,直至通過。”上述資深人士表示,“就我了解,有一個廠家的某型號風電機組光低電壓穿越就測了200多次,都沒有通過。”
該人士還表示,張北基地型式試驗的各項測試費用加起來大約100萬,機位年租賃費達200萬元,“然而這不是風機開發商和風機企業抱怨最大的,企業抱怨最大的是國網還會對已經完成檢測的風機進行現場抽檢”。
一位不愿具名的風電開發商對本報記者印證了該說法,并表示現場抽檢的測試方法不盡合理也是拉長檢測周期的重要因素。
按照國網發布的風電場低電壓穿越現場抽檢的測試方法規定,每個風電場抽檢一臺風電機組,共進行8次測試,只有連續8次都合格才算通過,無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測試失敗,就判定整個風電場低電壓穿越能力不合格。
“問題是這不是國家強制規定的內容,而是電網企業的行為和要求。”上述資深人士表示,“現場抽檢的費用各省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在50萬~80萬左右,加上型式試驗的費用,一個機型的檢測費最高可達400萬元,這對本來就處于寒冬的風電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對此,上述資深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如果從風機事故頻發的角度看,對風機進行嚴格的抽查和強制性檢測無可厚非,但是目前有幾個問題值得商榷,一是強制性進行低電壓穿越測試是否具有國際普遍性,是否有必要?一個是風機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否是風機的電網適應性原因?另一個是國網電科院并非獨立的第三方,公正性如何保證?
記者在《通知》中看到,國家能源局對于電網的抽檢也有了明確的官方態度:對已在國家能源局批復認可的具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完成低電壓穿越等檢測內容的風電機型,不再進行現場抽檢工作。
但是,上述資深人士稱,目前國網的現場抽檢仍在進行,國網下屬東北電科院、華北電科院等單位已著手或具備移動檢測的設備購置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