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說:地方建電廠的時候,它不考慮這個電最終賣給誰,那么只要上項目就行,甚至賣不出去跟我也沒關系,至少這個工程我已經做了,我已經有了現實的GDP了,
更讓專家擔憂的是,越來越多的風電場已經陷入了電力送不出去,也賺不到錢的怪圈。
內蒙古電力集團公司總經理 張福生告訴記者:(內蒙古)富余的1000多萬火電的裝機,加上風電的30%不能出力,不能充分的利用,它損失的電量將近700億度。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李俊峰說:我估計今年棄風的電量,至少超過200到250億千瓦時,甚至更多,有可能超過300億千瓦時。
窩電,棄電,這是記者采訪時多次聽到的字眼,據記者了解,內蒙古冬季的供電供暖以煤炭為主,風電場不得不停工,這一停就是四五個月,盡管如此,地方的風電建設還跑得這么快,今后的出路在哪里呢?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新能源產業示范區黨工委書記王小平告訴記者:從鄂爾多斯到長沙,規劃一條特高壓,把我們蒙西的電要西電南送,是這樣的想法
特高壓,指的是一種超高電壓的大容量遠距離輸電技術,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打造“三縱三橫”的特高壓骨干網架,這其中有兩縱一橫都是以內蒙古作為始發地,正是看到了特高壓規劃這個潛在的巨量需求,內蒙古的風電場才敢開足馬力大干快上。然而,這個特高壓真能解決內蒙古的風電外送嗎?
內蒙古電力集團公司總經理張福生說:你比如究竟是建設特高壓,還是建設超高壓,是建設特高壓交流還是建設特高壓直流,這樣的話,連續將近五年的時間都在爭論,長時間的爭論,現在還沒有拿出一個爭論的結果。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表示:特高壓的投資是非常巨大的,這樣就意味著,本來我們購買這些電就已經是5毛1到6毛1一度電了,然后再把這樣的電經過長途跋涉,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再輸送到負荷區域,這個投資可能是天文的數字,電價可能也是我們任何一個用戶都無法消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