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批權的下放將處于低迷期的風電再一次推向了輿論的風頭浪尖,如今,風電審批下放也已經快過去三個月了,在這三個月里,關于審批權下放的正確與否還在不斷地爭議當中,現在,小編就從風電發展的脈絡來探討審批權下放背后的“博弈”。
5月15日,《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正式發布。《決定》取消和下放了總計達117項的行政審批項目。隨后在5月22日,國家能源局公布第一批被取消或下放的能源領域行政審批事項,在這些取消或下放的審批事項中,企業投資風電站項目核準由原來的國家發展改革委下放至地方政府投資主管部門,同時,企業投資330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的交流電網工程項目,以及列入國家規劃的500千伏交流電網工程項目的三項核準審批權,也直接從發改委下放至地方政府投資主管部門。投資風電和風電并網的審批權雙雙下放,這對日益收緊和處于窘境的風電行業來說,相當于放開了一個口子,不失為一個重大利好。
近年來,風電棄風現象日益嚴重,中國風電在成為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主力電源的同時,其棄風現象也著實讓人擔憂,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2年,風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全國平均為1890小時,較2011年下降30小時。個別省(區)風電利用小時數下降到1400小時左右,全國風電棄風電量約200億千瓦時,這相當于一個裝機400萬千瓦的大型火電廠一年的發電量,也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一年的用電量。這些數字顯示讓人乍舌。然而,風電審批的下放對于這些驚人的數字是否會產生影響呢?今天小編就從“有無影響”這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風電躍進
我國風力發電始于上世紀80年代,歷經了發展的滯后期直至2003開始走入迅速發展時期。中國連續組織多期風電特許權項目,以上網電價和設備的本地化率為條件,通過招標選擇投資者,有效地降低風電上網電價,促進風電投資多元化,提高風電裝備國產化和本地化水平。目前,中國已經基本掌握大型風力發電設備的制造技術,風電設備零部件制造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具備了齒輪箱、葉片、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制造能力。自從2008年開始,風電裝機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猛增,風機制造企業也由原來的二三十家猛增到百八十家,風電成為炙手可熱的投資行業。
問題頻出走向深淵
2011年,風機問題頻出,再加上國際市場也開始發難,對中國風電CDM橫加干涉,風電行業進行了一場大洗牌,嚴重到一些面臨破產的小企業連減價都無法出售,大的風機企業也連續報出了兩年不怎么漂亮的財務報表,還傳出了裁員風波。2012年,全國棄風限電造成的經濟損失超百億元,中國主要風電設備制造企業40%以上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風電產業的現狀堪憂,洗牌后的風電行業更是開始走入低迷期,很多企業開始“談風色變”。
風電在經歷一場大躍進之后開始出現并網難題,風電項目審批權下放對于近來低迷的風電行業來說,確實是打了一針強心劑。同時,也說明風電行業開始走向成熟,能夠用市場手段來自行調節。風電審批權下放正式扭轉“棄風”的重要手段,把發展權歸還給市場,風電行業在洗牌之后,經歷過這些大風大浪以后挺過來的風電企業已然學會了如何在市場經濟中保護自己、鍛煉自己。所以,在這個節電上,國家提出下放風電審批權水到渠成。
解決電網外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