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風電的發展,我國現有電力系統的運行規則和管理體制開始與之不適應,各類電源的規劃缺乏有效銜接,風電并網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目前棄風限電現象比較嚴重,制約了我國風電業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風力發電已成為未來中國能源轉型成敗與否的關鍵。”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的主任王仲穎在近日舉辦的2013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如是表示。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累計風電裝機容量排名世界第一,2012年新增風電裝機1296萬千瓦,累計裝機7532萬千瓦,并網6230萬千瓦,年發電量1004億千瓦時,風電已成為我國的第三大電源。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在會上表示,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國風電技術水平不斷得到提高,成本不斷下降,發展風電已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的戰略性措施。
但是,隨著風電的發展,我國現有電力系統的運行規則和管理體制與之不適應,各類電源的規劃缺乏有效銜接,風電并網的技術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全社會就風電替代煤電的理念沒有達成共識。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目前棄風限電現象比較嚴重,制約了風電業的可持續發展。
制度體系制約風電發展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會上坦言,隨著風電規模的擴大,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也浮出水面。一是成本問題,風電投資成本已經降到較低水平,但仍然需要大量補貼,且隨著規模的擴大,其對資金的需求也越多;二是受風能資源波動的影響,在現有的技術水平、管理體制和政策環境下,大規模風電遇到了電力系統運行的制約,風電能效沒能很好地發揮;三是風電的產業管理體系仍不夠完善,包括風電廠的布局、風電技術、設備制造,都存在不少問題。
同時,史立山還表示,投資者和設備制造企業之間,地方政府和企業間存在諸多矛盾。如有的地方政府過去非常支持風電,現在卻以環保等為由來限制風電的發展。
史立山認為,風電在中國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非常規范的管理體系。因此要做好頂層設計,以加強制度建設,明確責任目標,從而形成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為此,今后要加強產業的監測和評價體系、加強產業的標準和規范體系的建設、加強檢測和監督體系的建設、加強行業自律防止執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