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近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研究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明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并指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不斷明確,從而使得加快統一開放全國電力市場建設的未來路徑漸趨明朗。
統一電力市場:
差異化背后的共同選擇
電力市場是電能生產、傳輸、交易的載體,更是發電側、電網和用電側等市場主體交易機制的集中體現。電力市場運行模式的選擇,是一國電力體制改革的關鍵。但在具體選擇上,各國都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階段、電力工業格局、電網發展現狀等自身國情,模式也是各種各樣。在實踐成效上,既有通過改革提升效率、降低電價的成功案例,也有市場失衡、停電頻發、引發動蕩的教訓。
事實上,各國電力市場化改革沒有“規定動作”,美國、法國等國家并未照搬盛極一時的英國模式,原電力工業部總工程師周小謙說:“這是因為他們各自都有不同的條件限制,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改革路徑。這些特定的限制條件不僅包括電力市場發展水平,還包括資源狀況、經濟體制,甚至社會和文化價值上的差別。”
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曾對各國電力市場化進行過這樣的描述:“世界各國電力市場運行與管理體制沒有完全相同的。法國是法國電力一家壟斷、發輸配售一體化運行;美國是歷史形成了分散電網,發、輸、配、售環節分開的模式。美國自己都認為效率不高,美加大停電這樣的惡性事故就是例證,但美國自身也難以改變,電網建設滯后、設備老化、舉足維艱。”在他看來,電力市場化改革不能光看發達國家,我國擁有統一的大電網,運營安全高效,并形象地將其比喻為:“墻里開花墻外香。”
的確如此,各國電力市場化改革并非“看上去很美”。英國“拆分式”改革后,出現電價上漲、供電緊張,多家電力企業被外資收購。意大利將調度與電網分離,導致電網運行協調困難,2003年發生全國大停電事故后,不得不將調度與電網重新合并。俄羅斯實施拆分后,電網發展嚴重受限,運行效率和供電可靠性降低,2012年被迫將輸電與配電重新合并。印度實施發、輸、配分開,電網管理混亂、各自為政,2012年7月連續發生兩次全國性大停電。德國由于電網私有化所造成的高污染和高電價,引發了席卷全國的示威和全民公投,要求建立國有電力公司,以驅逐目前控制電網的外國公司。歐盟多個成員國近年相繼發生大停電事故,改革已從提高成員國市場效率轉向構建歐洲統一電力市場和保障能源安全。
我國競爭性電力市場建設起始于1998年。1998年12月,國家組織了浙江、上海和山東等6省(市)進行“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省電力市場試點工作。2003年開始推進區域電力市場試點建設工作,東北、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先后開展了模擬運行。2004年開始探索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試點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1個省開展了試點。跨區跨省電力交易增長迅速,2012年,國家電網公司跨區跨省交易電量達到6055億千瓦時,比2003年增長了3.2倍。盡管如此,真正意義上的電力市場體系在我國也尚未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