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聽說風是資源。因此,風車誕生已經有200年了沒有形成產業。
當污水污染了我們的河流、噪音污染了我們的聽覺、黑煙污染了空氣,我們的生存環境亮起了紅燈的時候,人們想起了風。
風不是能源嗎?回答是肯定的。于是,風電誕生了,并且落戶在鳳縣。
僅一字之差。字可以差,可鳳縣人沒有看差。他們把風電當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種嘗試引回家,是異想天開,還是高瞻遠矚?
過去靠山挖礦,可礦有枯竭的時候;靠水造景,水也有斷流的可能。如今把眼光引到了天空,把一年四季、無名無姓的山風,當成了真金白銀,當成了招商引資的大旗。
誰說錢不是風刮來的?當你看到已經運行的 33座風力發電機,高高矗立在山峰間的風塔,慢慢旋轉的 40米長的銀白色葉片,日夜不停地把風變成了電,變成群眾手里的鈔票的時候,你就會承認“錢還真是風刮來的”。
鳳縣風力發電為寶雞帶了個好頭,填補了關中地區風電開發的空白。近日,太白縣干河風電、隴縣關山風電項目,被列入國家“十二五”第四批風電核準計劃,成為寶雞能源結構調整的又一批新生力量。短短兩三年時間,從龍源風電鳳縣項目建設并網發電,到現在的隴縣、太白風電項目立項,風能源產業在寶雞正呈現出異軍突起之勢。
用科學的思維尋找潔凈能源: 招來風電龍頭
地處秦嶺腹地的鳳縣,有著森林大縣、礦業大縣、全國黃金噸金縣等桂冠。然而,后面兩頂帽子“紅面子黑里子”,無疑與環境污染脫不了干系。而要從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轉型,推進低碳發展循環發展,說來容易做來難。
容易是只說不做,難是想做而不從著手。然而,當用科學的思維看待秦嶺里的資源的時候,風,便是新思維下的潔凈能源。
鳳縣的領頭人忘不了唐代大詩人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里的名句:“輪臺九月風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這就是鳳縣的真實寫照啊。
鳳縣的領頭人,懷揣風力資源去招商,大海撈針終于從商海里捕捉到了一個新項目——風力發電!
說起風,地處亞熱帶和溫帶分界線上、海拔在 905米至 2739米之間的鳳縣人樂了:獨特的地理位置,極為豐富的風能資源,千百架山巒都是“坐吃山風、越吃越多”的風水寶地。
鳳縣縣長鄭維國告訴記者, 2011年,國家開始對風電企業進行補貼,這個政策極大鼓舞了鳳縣向風力發電進軍。同時,當鳳縣被確定為秦巴山區試驗風場后,鳳縣當即組織專家到黃牛鋪、紅花鋪、唐藏鎮等地勢較高的山區考察、測試。經過長達一年的測試,得出的結果令人喜出望外。全縣年有效風力時間達 2019小時,風向穩定,風壓適中,具有較高的風資源開發價值。這樣一來,風又成了一個新資源。
最終,鳳縣確立了以“風”引“鳳”項目戰略,正式向外拋出“風力發電繡球”。不久,鳳縣就成功引進了第一家全國知名風電企業——龍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 “我們經過一年多的實地測風,發現鳳縣的平均風速達到了每秒 7.6米,而每秒 4.5米以上,就可以滿足風力發電要求。這是我們在鳳縣投資的一個重要指標。”龍源風電陜西公司總經理王成富告訴記者。
2012年 6月 25日,經過詳細勘測,龍源陜西鳳縣觀日臺、馬頭灘風力發電項目,在鳳縣河口鎮陳家岔村正式開工。龍源陜西鳳縣風電項目規劃容量為 150兆瓦,項目總投資 15億元,工程分三期。當天開工的該項目一、二期工程——鳳縣觀日臺和馬頭灘風電項目建設規模為99兆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