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連接“一極一道”(北極、赤道)大型能源基地,將各種集中式、分布式的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輸送給各類用戶,形成服務范圍廣、配置能力強、安全可靠性高、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臺。日前在美國舉行的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電力與能源協會(IEEE PES)2014年會上,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首次提出這一通過洲內、洲際和全球電網互聯,實現全球能源資源優化配置的宏大構想。
劉振亞認為,全球能源互聯網由跨洲、跨國骨干網架和各國各電壓等級電網(輸電網、配電網)構成,具有網架堅強、廣泛互聯、高度智能、開放互動的特征。能源互聯網能將世界能源生產進行最優的配置,從而降低能源生產成本,可以說能源互聯網是人類和平高效利用能源的必由之路。
將世界能源連接起來
在能源問題上,一方面人們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卻又在破壞著人類共同的家園。盡管國際社會已經達成共識,需要采取一致行動逐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使用,但是各國從自身利益出發,圍繞碳排放的博弈仍然錯綜復雜。
這是人類發展的魔咒。世界大戰沒有使人類滅絕,而氣候惡化和環境污染卻能使人類滅絕。擺在人類面前的,不是誰比誰先死的問題,而是最終都要滅絕的問題。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解決能源問題。筆者認為,解決能源問題,必須依靠全人類跨地域、跨種族、跨國界、跨文化的合作,這主要依賴于建立全球的能源互聯網。
化石能源已經走到了盡頭。如果不進行可再生能源的規模生產,人類將處于倒退狀態,直至環境和氣候進一步惡化,人類大規模死亡。而規模化生產可再生能源,必須克服空間障礙,到最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生產的地方去建設基地,然后用能源互聯網將能源輸送到世界各地的負荷中心。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將來的能源生產基地和負荷中心可能相隔萬里,可再生能源云里的電能通過能源互聯網輸送到世界各地的負荷終端。
能源互聯網,顧名思義,就是將全世界的能源生產與消費通過一個有形的網絡進行互聯。世界各地的氣候和地理各不相同,有些地方風力發達,比如荷蘭,那個國度里是天然的風力發電基地。有的地方是太陽能發電的天堂,比如北極和南極,一年當中有長達6個月的無間斷日照,極晝能提供穩定的太陽光。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暢想,可是不切實際。人們會以能源安全為理由,拒絕這一計劃的實施。無獨有偶,過去,那些以信息安全為由反對互聯網的人,此刻也許正享受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與快捷。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互聯網世界里,日漸完善的法律和安全技術,妥善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如果全世界的能源都能連接起來,國與國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類本身通過戰爭來解決資源問題的可能性變小了。對于自然災害,能源互聯網的網狀結構,將每一個節點變成了網狀保護,迅速恢復供電的能力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