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合并傳聞之后,“南北船”也借著合并的猜想在股市火了一把。中國重工(15.33,1.25, 8.88%)和中國船舶(59.65, 5.02, 9.19%)兩只股票自傳聞傳出以來,一個月的時間漲幅均達50%左右。對于兩家公司的合并,業內人士指出,盡管南北船合并可以實現優勢互補,但合并是小概率事件。
3月25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和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雙雙發布消息稱,中船工業原董事長、黨委書記胡問鳴任中船重工董事長、黨組書記;中船重工原黨組成員、副總經理董強任中船工業董事長、黨組書記;即所謂“北船”和“南船”領導層對調。這推升了市場對兩大造船集團可能進行合并的猜想。
與南北車類似,中船工業和中船重工堪稱造船行業的南北船。歷史上,南北船本屬一家,均成立于1999年7月1日,由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分拆成立。據公開資料梳理,中國三大造船基地分別位于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其中后兩者屬于中船工業,環渤海灣屬于中船重工。
從上市公司來看,目前兩船各擁有3家上市公司:中船重工旗下包括中國重工、風帆股份(24.21, 0.80, 3.42%)、樂普醫療(35.600, 0.03, 0.08%);中船工業旗下擁有中國船舶、廣船國際(56.25, 4.85, 9.44%)、*ST鋼構。
從經營業績來看,中船重工的三家關聯上市公司近4年都保持盈利,而且業績相對穩定。但中船工業旗下3家公司受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造船行業不景氣影響,業績下滑明顯。其中以中國船舶為例,其從2008年最高時一年盈利42.6億元大幅下滑至2014年虧損4036萬元。
民生證券軍工分析師石山虎表示,中國重工主要以軍工訂單為主,這兩年船舶業務占比有所下降,主要是主動放棄了一部分盈利能力較弱的民船業務。另外,這兩年國家為了發展海軍建設,也是為了開發南海、東海、北海,特別是南海,中國重工承擔了很大一部分軍方的業務。
“和南北車合并為了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不同,中國的民船業務已經占到全球的70%左右,在該領域沒有競爭對手,因此沒有合并的必要。”石山虎說,“現在要實施的是消化國內的過剩產能,實施走出去戰略,比如把船舶賣到東南亞去。”綜合上述因素,石山虎認為“合并是小概率事件,概率幾乎為零”。
最猶豫的整合傳聞:
兩桶油分拆合并傳聞不斷
若把中石油、中石化[微博]、中海油以及中化四家國有石油化工公司進行合并,將重回當年石油部的時代,無疑是歷史的倒退。
早在今年春節期間,坊間就傳出中石油、中石化將要合并的傳聞。截至目前,對于傳聞,中石油、中石化官方一直都予以“ 否認”。
歷史上看,1982年和1983年,中國分別成立了中海油和中國石油(14.65, 1.33, 9.98%)化工總公司(中石化集團前身),但兩大企業兼具行政職能。1988年,中國撤銷石油部,被撤銷的部門被改組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即現中石油集團前身。
緊接著,與其他央企一樣,上述3家石油企業進行了地域式分工。中石化主要是煉油,中石油的業務主要就是生產。不過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彼此就是為了更好的發展,這些大型企業也積極地向其他領域發展,使得彼此的業務出現重疊。此前一年,還有傳聞稱要對三桶油進行分拆。
對于傳聞,雖然中石油、中石化官方一直都予以“ 否認”。但合并傳言一出,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8.56, 0.78, 10.03%)及兩大集團旗下其它上市公司的股價也曾一度出現異動,至今漲幅也非常明顯。
事實上,不管官方有沒有表態,對于合并傳聞,市場本就爭議頗多。綜合各方面觀點,一方分析認為,兩家公司合并,將打造成一家足以和埃克森美孚相抗衡的企業;另一方觀點卻稱,合并涉及到壟斷等方方面面,短期實施的難度太大。
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陳衛東指出,若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中化四家國有石油化工公司進行合并,“將重回當年石油部時代,無疑是歷史的倒退”。
對于中石化來說,今年本有遠比合并更重要的事要做——混合所有制改革,呂大鵬此前曾表示,今年是中石化很重要的一年,“如果說去年大家都在熱議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那只是鋪墊,而今年,你可以看到更多動作。這才是真正地拉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