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依賴化石能源的發展不可持續之時,中國經濟需要一場能源革命,而風電則是這場革命當之無愧的主力軍。2014年風電行業重新點燃了全面復蘇的希望,今年也被業界認為是風電行業大發展的“元年”。
為把脈我國風電行業發展大勢,深入了解不同類型風電企業的生存狀態,讓風電發展“更接地氣”,日前中國工業報記者參與了一次風電裝備企業的實地調研。歷時八天時間,轉戰北京、湖南、江蘇、安徽等地,走訪三一重能、株洲所、湘電風能、江蘇海力、遠景能源等五家企業。一路走來,深切感受到了我國風電裝備企業奮發圖強、崇尚創新的開拓精神,國企的國家情懷,民企的靈活求變,都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此,本刊特推出“2015能源中國行”報道,以饗讀者。
三一重能:做強全產業鏈的風電“王者”
作為三一集團旗下一支年輕的生力軍,三一重能正在推動綠色轉型,致力打造全球風電品牌的領先者。
三一重能總經理謝志霞表示,能源及能源裝備被確定為一號戰略,公司中短期將建設40~60個風電場,以技術創新不斷擴大規模并提高市場占有率。按照戰略定位,三一重能將成為EPCOTF整體方案最佳的解決者,清潔能源領域有影響力的投資者,以及運維、部件、再制造等后市場最優服務者。“核心技術和現代化是進口不來的,三一重能將憑借制造、技術、服務和品牌等全產業鏈優勢,迎頭趕上,上演王者歸來。”謝志霞說。
堅持創新不止
按照規劃,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將占一次能源消費的15%,風電裝機達到2.5億千瓦,相當于今后每年新增風電裝機2000萬千瓦,未來風電市場發展空間巨大。龍源電力原總工程師楊校生表示,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不可能支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未來新能源中的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將成為主要發展方向,尤其是海上風電有望迎來大發展。
在我國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的大勢下,三一重能正在全力推進綠色轉型,力爭成為風能總體解決方案的服務商,能源及能源裝備也被確定為公司的頭號戰略。三一重能研究院副院長李東告訴記者,公司每年將收入的3%~7%用于研發。“十三五”期間,公司將著力大功率風機、海洋風機,以及低風速 地區風機技術的研發。
中國風能協會名譽理事長施鵬飛表示,未來風電機組的智能化將是重要發展趨勢,而風機的智能化發展必須在傳統制造工藝過關的基礎上,充分融合互聯網技術創新。剛剛頒布的《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重點發展智能制造。而三一重能也是國內踐行工業4.0的先行者之一。
“上海臨港產業園的自動化程度很高,取代勞動力的工業機器人大量應用。”李東坦言,在國內人工成本不斷上升的背景下,我們專門作了一項測算,如果使用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在3~5年時間內即可收回成本。
記者了解到,三一重能擁有北京和長沙兩座研究院。李東所在的長沙研究院主要致力于風電前沿技術的研發,而北京研究院則專注于既有技術的再創新。截至目前,三一重能已獲得授權專利236件,發明授權123件,是擁有專利最多的風電企業之一。
在謝志霞看來,與其他同類企業相比,三一重能的全產業鏈優勢得天獨厚,尤其是協同研發優勢明顯。通常來講,輕資產的組裝型企業不敢進行巨額研發投入,只能從事簡單的組裝業務。而三一重能的研發創新能力更強。此外,服務優勢、質量管控能力,以及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也是三一重能有別于其他風機企業的獨特競爭優勢。
聚焦國際化戰略
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三一重能專門成立了“一帶一路”領導小組,小組成員由公司核心管理層組成,以擁抱“一帶一路”即將帶來的巨大機遇。
用謝志霞的話來說,三一重能將采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整合合作伙伴的資源,組成聯合艦隊出海,重點推動工程機械等裝備出口。
據介紹,公司制定了“五小龍”出海的戰術,除了風電設備出口之外,還將涉足大型項目投資和資本運作等領域。通過設備制造、運營維護、資本運作,以及提供服務,公司將實現全面系統“走出去”。
國際市場也是三一重能強勢歸來的必爭之地。數據顯示,2013年公司風機出口只有23萬千瓦,去年增加到49萬千瓦,截至今年5月22日,公司已經實現風機出口合同100萬千瓦。
“我們采取聚焦戰略,選擇政治環境穩定、市場需求巨大的市場,并與中央企業聯手“走出去”,目標市場包括蒙古、美國、新西蘭和阿曼等國,今年可能具體落實4~5個項目。”謝志霞說。
遠景能源:智慧風場開啟“精益時代”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在風電場運營方面催生了巨大變革,智能風機、智慧風場的概念日漸興起。尤其是自從2013年首次提出智慧風場的概念后,全國范圍內的智慧風場不斷涌現。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國風電運維行業也開始進入“精益時代”。
“智慧風場旨在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確保風機運行狀態最優化。”龍源電力原總工程師楊校生表示,無論前期的測風、選址還是后期的運行維護,智慧風場解決方案都具有指導意義,將通過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提升風場運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