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嚴重的棄電問題,促進消納是主管部門一直努力的方向。
國家能源局曾連續數年專門下發推動風電消納的文件。2016年3月,國家能源局再次下發《關于做好2016年度風電消納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在每年下發的文件中都提出,將積極開拓風電供暖等消納方式,鼓勵本地投資建設高載能項目,作為實現風電本地消納的重要舉措。
在北方風能資源豐富地區,風電供暖本應對消納風電能力、促進城鎮能源利用清潔化、減少化石能源消費、改善冬季大氣環境質量意義重大,但實施效果卻微乎其微。
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唐新能源”)曾受國家能源局、吉林省發改委委托在吉林白城試點國內首個風電供暖項目。這一項目由大唐新能源投資蓄熱式電鍋爐和熱力站,替代原有20蒸噸的燃煤鍋爐,供暖面積16.3萬平方米。供暖項目與大唐新能源旗下的向陽風電場捆綁經營,在低谷時段向電網買電,進行蓄熱,為小區供暖。
據大唐新能源內部人士介紹,在該項目的經營中由煤改電,供熱價格卻不能變。按照當地的熱價反推,電價低于0.1元/千瓦時才具備經濟性。但即便使用電網低谷電,也是這一價格的兩倍以上,而煤價的下跌使供熱價格再下調,進一步擠壓了項目發展空間。

最終,該示范項目走向了補償電量的模式,即在當地風電年平均利用小時數之外,給風電供暖配套風場分配額外的上網電量,以彌補損失。這也招致同一區域其他風電企業的不滿。因為開展風電供暖未增加區域內風電整體上網電量,卻要多分配上網電量給供暖風電項目,擠占了其他項目的上網電量。業內人士表示,該項目證明,風電供暖來解決消納問題比較困難。
除了風電供暖,風電直供高耗能企業也是主管部門期望的模式,事實證明也不可行。以電解鋁等高耗能行業為例,在煤價低廉的當下,自建燃煤火電廠度電成本僅有0.1元左右。如果用風電則需要按照當地脫硫煤標桿電價支付電費,是自建電廠成本的2倍以上。風電停機時企業還需要向電網買電,成本更高。除了價格方面的不利因素外,多數風電場都遠離城市,實施風電供熱和直供高耗能企業建設電纜需要巨大投入,單一風電場難以承受。
特高壓外送難“突圍”
本地消納無望,外送成了眾多企業的希望。
截至2015年底,中國風電裝機容量81%以上分布在“三北”地區,能源生產區域和能源消耗區域的逆向分布被認為是造成棄風限電的主因。電網及新能源企業一直寄望于建設跨區域大功率電力輸送通道,將風電等新能源送到需求地來實現消納。
2015年,國家電網公司開工建設蒙西-天津南、酒泉-湖南、錫盟-江蘇、上海廟-山東4個主要用于新能源輸送的跨省跨區特高壓輸電工程。此前則已建成哈密-鄭州特高壓輸電工程。
但一位不愿具名的能源專家表示,由于風電、光伏的波動特性,特高壓并不能單獨用來輸送新能源,必須采用與煤電捆梆的方式進行輸送,技術和經濟性決定特高壓能輸送的新能源十分有限。
目前風電、光伏、煤電年利用小時數為分別為2000、1500、4500,這決定了送出的新能源電量僅占43%。在實際運行中,為了確保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風電、光伏、煤電平均分配肯定行不通。上述專家表示,已建和在建項目中,能夠輸送新能源電量占比僅10%左右。現在批復的特高壓能否如期建成還未知。即便建成,也無法挽救裝機巨大的風電。
此外,2015年以,全社會用電增速放緩,煤電面臨嚴重過剩,國家層面對煤電新建項目進行限批、限建。這使得特高壓輸送風電面臨新的變數。業內人士表示,沒有火電項目配套,特高壓就無法運行,談不上輸送風電。而為了輸送風電配套建設火電又與控制火電的政策相悖。且特高壓建設需要巨大的投資,決定了輸電成本較高,也降低了需求方接納風電的積極性。
“用遠距輸電解決棄風限電是個偽命題,這只是投資特高壓電網,做大電網資產的一個理由。”清華大學機電系研究員、國家能源局電網“十二五”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王仲鴻表示,遠距輸電到其他地方,新的地方利益仍然存在,遠距輸電線沒有調峰能力,不能解決地方提出的諸多矛盾,風電企業切不可盲目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