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5日注定要在人類迎戰氣候變化、開創低碳時代的歷史長河中留下濃重一筆。
就在這一天,全球最大的兩個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和美國幾乎同時確立了2020年前各自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在業內人士看來,此舉不僅將對下月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帶來重要推動作用,更將成為兩個大國競逐未來低碳經濟主導權的一個重要標志。
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而哥本哈根大會正是各國主動尋求向低碳經濟轉型的一次契機。對中美兩國來說,此次同時公布減排目標的行動將吹響大國在這場全球性革命中開展聯盟與博弈的號角,并給各國更換自身能源系統的努力做出表率。
強制減排倒計時
北京時間11月25日晚間,美國白宮宣布,美國將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承諾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
就在上述消息發布的數小時后,中國宣布,11月25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通過植樹造林和加強森林管理,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
“中美兩國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發布上述減排方案,這很難用巧合來解釋,應該雙方事先有過溝通。”能源戰略專家、《科學時報》首席經濟學家武建東教授在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說,“中美需要反復溝通才能達成協議。而一旦中美之間未能達成協議,則意味著未來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中所達成的協議也將失去意義。”
在他看來,由于中美的溫室氣體排放相加占到了全球將近一半的量,如果兩國能在減排方面有所行動,勢必會對氣候大會的召開以及談判進程帶來推動。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朱俊生同樣告訴本報記者,既然現在已經確立了上述目標,就逼著中國必須從2020年往后倒推來發展,“如果風電在2020年達不到1.5億的裝機容量,非化石能源占比15%的目標就很難實現。”
大國聯盟與博弈
盡管從表面上看,此次中美兩國同時宣布減排計劃的目標所指都是為哥本哈根大會做姿態,但從更深的背景觀察,這也是兩個大國看到了未來低碳經濟時代的新形勢和新機遇而做出的一種戰略部署。
“各國在達成減排目標的背后,真實的背景是大國聯盟與大國合作的關系,其實質是推算出各國更換能源系統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武建東告訴本報記者,達成世界性減排目標離不開中美兩國。而一旦中美在氣候、能源合作方面達成共識,則意味著世界經濟具備了一次重新振興的邏輯起點。屆時,低碳產業的發展將成為中美這兩個全球主要大國的機遇而非負擔。
而在武建東看來,此次國務院提出的2020年我國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目標,更是兩個大國之間聯盟與博弈的產物,因為這表明中美達成了以2005年為減排基準年的共識。
由于此前歐盟的減排方案是以1990年為基準年,而中國此番確認以2005年為減排基準年,“這相當于在基準年的確認上幫了美國一把,同時也意味著,這一基準年很可能成為未來哥本哈根協議的重要基準年。”武建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