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主要行業能源強度的比較
低碳發展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碳生產力的提高,表現為單位產出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持續下降。自1980年以來,中國的碳生產力不斷提升,能源強度持續下降,尤其是工業部門的能源強度下降最為顯著,20多年間下降了3倍多,其次是交通運輸行業和建筑行業(見圖2)。研究表明,1980~1990年中國能源強度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導致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企業重組和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能源結構優化帶來的結構效應等。2003年后能源強度趨于平穩甚至有所反彈,原因在于大量的重復建設與投資沖動降低了投資效率,同時產業結構中重工業比重上升,尤其是汽車、水泥、電解鋁等高耗能產業快速發展,造成能源消費增長速度快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導致能源利用效率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行業的直接能源消耗與間接能源消耗是有較大差距的。間接能源消耗指的是某一行業單位增加值的產出所需要消耗的中間產品中蘊含的能源,既包括行業本身的能源消耗,也包括所有上游行業給該行業提供原材料所消耗的能源。以建筑業為例,該行業2005年的直接能源消耗強度很低,但是由于其對上游鋼材、水泥等高能耗建材產品的需求,使得其間接能源消耗需求遠高于直接能源消耗。可見,只有通過比較行業的內涵能源(embodied energy)內涵能源是指產品整個生命周期中所消耗的所有能源,包括生產、運輸、消費、回收等各個環節。,才能真實地反映某一特定行業的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系統造成的能源消耗的關聯效應。
3.主要行業碳就業率的比較分析
碳就業率指標是通過分析特定行業的勞動力投入與能源投入之間的內在比例關系,以探討某一行業單位就業所對應的碳排放水平,旨在為低碳發展背景下制定行業就業政策提供依據。
由表1可見,第一和第三產業的碳就業率遠高于第二產業,也就是說,第一和第三產業對于勞動力投入的需求遠大于對能源投入的需要,即所謂的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在第三產業中,消費型服務業相比生產型服務業具有更高的碳就業率,例如,同樣增加1噸碳排放,工業部門能夠帶動的就業崗位只有0.08個;交通運輸等行業能夠帶動4.02個就業崗位;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服務業可增加11.26個就業崗位;而其他服務業(如社會服務業,技術咨詢服務業等)可增加27.77個就業崗位。
通過對各行業主要指標的分析發現,三大產業之間及其內部各行業之間,能源消費與吸納就業的能力具有較大差異。總體來看,服務業與農業的碳排放相對較低,工業屬于典型的高排放行業。考慮到綜合經濟產出效率,則各行業內部還存在著很多具體差異,例如采礦業和交通運輸行業都具有高碳排放、高產出效率的特點;制造業、電力行業和建筑業屬于高碳排放、較低的產出效率;第一產業整體上屬于低碳和低產出效率,但其內部的產出效率可能會有較大差異(例如某些生態農業、林副業可能是低碳、高產出);服務業整體上表現出低碳、高產出的特點,但是其內部也存在一定差異,例如技術開發、研究咨詢、金融保險、文化創意、新聞出版等服務業一般具有低碳、高產出的特點,但是以消費為主的服務業如住宿餐飲、旅游業等往往也是能源需求較多的行業。此外,某些行業可能因為發展階段和技術水平的原因,在一段時期內體現為高排放高能耗行業,但是通過提高碳效率和低碳技術也能夠成為低碳行業。可見,對于具體行業需要進行深入分析,以便制定相關政策。
(三)節能減排政策對主要行業的就業影響分析
以能源消耗反映特定行業對能源投入的需求水平,能源強度作為體現技術進步和能源效率提升的主要指標,通過計量分析方法,可以測算中國主要行業的能源強度、能源消耗與就業變動的內在聯系。選擇8個主要行業進行計量分析,其中有4個行業的計量模型通過了有效性檢驗(分析過程從略)。分析結果表明: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①工業行業的就業對該部門能源消耗的彈性為1.2,即工業部門能源消費量每增加1%,就業人數會相應增加1.2%左右,這說明工業部門能源投入與勞動力要素可能具有一定的互補效應。②建筑行業就業的能源彈性為-0.17,即能源消耗水平每增加1%,就業會相應減少0.17%;建筑行業具有某些生產型服務業的特點,技術進步和能效提高使得該行業能夠更多利用技術設備與能源投入,并可能替代部分就業。③交通運輸行業的就業與能源強度具有負向的關聯,彈性為-0.62,表現為行業就業隨著能源強度的下降而有所增加,交通運輸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斷提升,同時行業成本降低導致的收入效應使得就業也隨之增加。④其他服務業的就業與能源消耗量呈現正向變動關系,能源彈性為0.89,即能源消費每增加1%,其他服務業的就業增加0.89%。作為終端消費部門,能源生產部門的技術進步及能效提高,一方面意味著服務業的能源成本降低,產出效率提高,推動行業發展,并增加就業規模;另一方面,由于收入效應,其他行業擴大生產規模與增加就業帶來的收入效應,能夠大大促進對生產型與消費型服務業的需求,從而刺激其他服務業中的技術咨詢、金融保險、科教、文化、出版、娛樂等產業的需求增加和就業擴大。
節能減排對于工業行業造成的直接就業影響更為顯著和直接,而其他行業在趨勢分析中表現出不同的能源就業彈性,其內在的就業影響機制較為復雜。基于上述分析,擬以工業行業為例,初步測算2005~2010年節能減排目標實現后,工業行業總計損失的就業數目。
首先,基于權威機構對于未來兩年中國經濟增長情景的預測,計算2009~20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及各行業增加值,如表2所示參考國家信息中心和世界銀行等預測,將2009年和2010年中國GDP增長率均定為8%。三次產業結構參照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所對低碳發展情景的預測。
根據歷史數據的分析可知,1985~2002年,工業行業能源強度年平均下降水平為1.91個百分點,可將此作為未采取節能減排政策之前的正常技術進步水平。則工業行業實現節能減排20%的目標,意味著與未實現節能減排措施的基準情景相比,每年需要使能源強度多下降2.49個百分點。假設基準情景與節能減排實現情景在目標年的行業增加值不變,則相當于使2010年的能耗總量與2005年相比應當總計下降12.45%,相當于節約19857萬噸標煤。基于工業行業的能源就業彈性為1.2%推算,則可得到2005~2010年,工業行業總計損失的就業數約為1534萬人,平均每年減少306.8萬人。與金融危機給中國進出口部門造成的就業影響相比,這一數字不到前者的1/2郭菊娥等在2009年研究測算了中國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因出口下降而導致2008年中國直接就業人數約減少792.7萬人。可見,金融危機導致的進出口變動與節能減排政策對于中國的就業影響效應都較為顯著。。從短期來看,節能減排增加了工業部門和傳統能源部門的投資與就業壓力。然而,從長期來看,通過采用先進的能效技術,淘汰落后產能,能夠從整體上優化中國的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因此,對于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