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中國實施節能減排已初見成效。2006~2008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了10.08%。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鋼鐵、石化、電力等高耗能行業產能收縮,實現“十一五”減排任務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大,但是從長期來看,實現低碳發展還面臨著經濟緊縮帶來的資金、技術和發展壓力。如果能夠以此為契機,借助綠色投資和綠色建設促進中國經濟向低碳經濟的戰略轉型,將會有助于帶動未來就業和經濟增長。中國科學院發布的《2009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建議中國應把“低碳化”作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爭取到2020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60%,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為了實現低碳轉型,中國需要采用更嚴格的環境和技術標準,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優惠力度,以加速推動能源效率的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這些舉措將有助于中國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向低碳就業的轉型。
三、中國主要行業低碳發展與就業的總體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探討就業效應大致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自上而下的宏觀分析方法,包括統計分析、投入產出方法、CGE模型等;另一種是自下而上的微觀分析,包括企業調研,專家評估等。本研究采用歷史趨勢分析估算了節能減排政策的總體就業效應,在行業案例研究中,采取企業調研和統計預測測算了典型行業的就業影響。研究中采用了以下主要指標:
①碳生產力:指單位碳排放產出的GDP,行業碳生產力是行業增加值與碳排放總量的比值。
②能源強度:即單位GDP能耗,指的是單位國民生產總值所消耗的能源總量;行業能源強度是指單位行業增加值所對應的能源消耗量。
③碳就業率:指單位碳排放所對應的勞動力投入,或行業每增加單位就業數所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量。
主要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①碳生產力(萬元/噸)=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總量=∑i1GDP/∑i1∑i1(Eijej)
②行業能源強度(噸標煤/萬元)=能源消耗量/行業增加值=Ei/GDPi
③行業碳就業率(人/噸)=行業就業數/行業CO2排放=Li/∑i1(Eijej)
其中,GDP指國內生產總值,GDPi是第i個行業的增加值,L是就業人數,E是能源消耗量,i是第i個行業,j是第j種能源類別,Eij是第i部門消費的第j種能源類別的碳排放因子。
基于數據的可得性,選擇8個主要行業進行能源、排放與就業的分析,包括農業(農林牧副漁),采掘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煤氣和水等生產供應業,建筑業,交通倉儲郵電通信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其他服務業等。
(二)主要行業就業與排放相關指標分析
1.中國主要行業就業、產值及勞動生產率比較
中國經濟活動總人口從1950年初的1.1億人,增長到2007年的7.8億人。在此期間,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國三大產業的就業結構也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農業勞動力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從1950年代的80%以上下降到2007年的40.8%,減小了一半左右。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持續增加,1994年之后,第三產業就業人數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就業最多的經濟部門(見圖1)。
從產值比重來看,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雖然不到30%,但是產值貢獻卻占到將近一半左右。第三產業的產值貢獻率在80年代中期超過農業比重,并呈現持續快速增長的態勢,目前保持在40%左右的貢獻率。這表明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逐步推進,經濟結構從生產型向服務型產業演進的規律開始發生作用。
從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來看,最快的是工業部門,從1985~2007年增長了9倍多,這主要得益于近些年工業部門技術進步的推動。其次是建筑業和交通運輸倉儲行業,勞動生產率有一定提升。農業和其他社會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總體水平較低,尤其是其他服務業的生產率近些年甚至略有下降,這說明該行業內部的升級還不夠,需要進一步提升產出能力較高的高端服務業的比重,如技術開發、咨詢、金融保險、文化創意等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