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繼9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委針對風電設備等6大行業下發關于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通知之后,日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對產能過剩行業發出“嚴格管住”的警告。然而,目前各界針對風電設備行業的爭論主要還集中在“是否過剩”和“過剩是否合理”上,其實從近年來這一行業跨越式發展的歷程,出現結構性和階段性的過剩應當已是明顯的事實,如何充分利用風能資源化解過剩產能,才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馬學濱
風電設備產業跨越式發展
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在短短兩年的發展時間里,已成為政府宏觀調控防止產能過剩的重點對象,這一行業的發展速度之快確實驚人。從行業發展初期,做整機的地廠家買不到葉片,作風場的商家很難買到整機,而現在的情況卻截然不同了,到現在生產廠家游走全國各地推銷自己的產品,風電設備業競爭的競爭不斷加劇。目前我國已擁有80多家風電機組整機制造企業,上千家葉片、變速箱等各類零部件配套企業,同時各種性質的企業都開始進入這一行業,不僅航天集團和兵器集團這樣的國企巨頭不放過風力發電這塊肥肉,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也涉足這一領域,這導致了風電行業散而不精的行業特點。
如此眾多的企業希望進入這一領域分取一杯羹,一方面是因為目前組裝風力發電機的技術門檻很低,只要購買螺旋槳、發電機和齒輪箱即可,而更重要的是與國家風電裝機容量規劃目標的不斷提升有關。
早在2007年出臺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對于全國風電裝機容量的目標是到2020年達到3000萬千瓦。時隔一年半時間,2008年中,國家發改委又規劃用十多年時間在甘肅、內蒙古、河北、江蘇等地發展成幾個千萬千瓦以上的風電基地,預計在2020年實現1億千瓦供電裝機規模,目標值提高了將近4倍。到那時,我國風電裝機容量超過100萬千瓦的省份將有可能達到9個,分別是內蒙古、河北、遼寧、黑龍江、吉林、江蘇、山東、新疆和甘肅。
而從各地實際投資建設情況來看,我國風電的增長從2006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到2007年的160萬千瓦,再到2008年的600萬千瓦,短短兩年時間增長了5倍。且2009年僅上半年就達到400萬千瓦。預計今年全年的新增裝機容量將突破1000萬千瓦。
但如果將這1000多萬千瓦的風電放到我國電力的大盤子里看,就會發現這1000萬千瓦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數字,不到當年全國裝機總量的1.5%。因此,過熱、過剩的只是風電設備,而不是風電事業。
抑制過剩可促進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