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電力的送出通道規劃和建設意向從2007年黨的十七大前夕開始至今已有多個版本,內蒙古電力公司甚至為此增設了特高壓部,只是“但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有專家明確指出:體制影響通道的邏輯不能成立,這顯然是壟斷企業利益和民族區域經濟的搏弈,門戶之見、貿易壁壘實際上制約的是內蒙古能源基地建設和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損的則是節能減排國策的落實和低碳經濟的發展。
2007年國務院19號文件強調,要實現全國跨省、跨地區遠距離進行電能交換,實現能源大范圍優化配置,這為內蒙古能源基地建設描繪出美好的前景。國家能源局已經批準了內蒙古地區東西兩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規劃,到2015年,內蒙古風電裝機將會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內蒙古自治區風電送出規劃制定了“十二五”近期、中期、遠期3個方案:近期方案一是利用現已建成的“網對網”和“點對網”通道的富裕容量,可保證1000萬千瓦風電裝機的接入。二是在2010年開工蒙西電網到河北南網和錫林郭勒到山東、江蘇的第三、第四通道。中期方案是2011年再分別開工一個±660千伏直流通道和一個±800千伏特高壓直流通道,可爭取抽水蓄能電站、風電和火電相互調峰,水、火、風打捆外送,蒙西電網可接納風電將超過3000萬千瓦。
但在具體規劃實施中,蒙西電網第三、第四送出通道建設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立項、開工。可以說,通道建設無限期擱置是造成內蒙古風電夜夜棄風的主要因素。現實最有效的辦法應是充分利用現有送出通道的能力,在后夜風電棄風時段增大東送潮流,可以保證目前已投產的435萬千瓦風機不棄風。如果現有的八回點對網通道也能采取風、火打捆的辦法,匹配風電送出,那么僅用很少的投資完全可以保證2010年蒙西地區投產的650萬千瓦風電正常運行。即使將蒙西電網后夜東送潮流增加到390萬,充其量華北火電機組出力只需降3%。
風電發展事關國家能源戰略,對于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維護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試問:讓西北風變廢為寶,把內蒙古的沙塵暴變為綠色清潔能源向全國輸送,緩解全國區域性缺電和削減空前的節能減排和環保壓力,何樂而不為?
但愿節能減排千秋偉業不但春風得意,而且夏風、秋風和冬風都得益!東南西北風都好使!一二三級風都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