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觀點:回頭來看,“風電三峽”沒有借鑒“水電三峽”建設之路,風電產業發展與輸送通道建設、消納市場規劃脫節以及相關政策滯后是造成風電之癢的根源。在目前國際社會倡導低碳經濟的大環境下,爭論已經沒有意義,當務之急是補上拉下的這一課。
有關專家指出,風電發展特別需要國家配套政策的支持,盡快建立全國范圍內消納風電的機制,加速送出通道建設,并采取水、火、風調峰打捆以穩定潮流送出的方式,破解單純發展風電帶來的不穩定難題。同時要盡快解決電網投資能力不足的政策配套問題,完全可以像對電氣化鐵路、農網還貸、三峽基金一樣,對電網和通道建設出臺相應扶持政策,也可以將“三峽基金”平移到“風電三峽”的項目上來。
自治區規劃了蒙西電網風電接入、匯集、送出方案,主要包括:“十二五”期間建成準格爾至河北南網超高壓交流通道,烏蘭察布吉慶至華東特高壓雙回路直流通道以及錫林郭勒灰騰梁、巴彥淖爾烏拉特中旗、包頭固陽至華北、華中、華東地區三條±660千伏直流通道,通過特高壓、多回路交直流通道向華北、東北、華中、華東等負荷中心輸送。這些工程都是滿足風電上網和輸送要求的必備條件,應該盡快納入國家的“風電三峽”發展規劃。
今年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加快千萬千瓦風電基地規劃和建設,著力解決電網接入、送出等制約風電發展的突出問題。目前,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正在深入貫徹《可再生能源法》,認真落實國家節能減排各項措施。內蒙古對風電科學發展的美好未來充滿信心。
關鍵詞五:減排攻堅
反方觀點:哥本哈根會議之后,西方國家置疑中國節能減排目標。
正方觀點: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爭取屆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這是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的醒世宣言,而實現這一目標最關鍵的是立足實際的全民行動。
2020年國家規劃的風電裝機容量在1億-1.5億之間,內蒙古得天獨厚的風電質優價廉、建設周期短、運行成本低,完全有能力在這場節能減排大戲中唱主角。可喜的是,國家能源局正在積極采取措施,努力兌現國家就節能減排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今后將大幅度提升各省、市、自治區電網對風電的接入比例,這對內蒙古電網早日實現利用超高壓和特高壓直流外送通道,將火電、風電、抽水蓄能和水電按科學比例匯集后,打捆送至全國負荷中心的目標是強有力的支持,真正體現“風進火退、風退火進;風大火小、風小火大;風借火勢、火助風威”,風電、火電、水電和諧發展的局面。
如果風電能夠唱主角扛大旗,中國必將迎來低碳經濟盛行的嶄新發展時代。2015年蒙西“風電三峽”規劃建設容量為3000萬千瓦,年送電量達到750億度,占全國用電量的1.2%。每年可節約標煤255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750萬噸,節省鐵路運力1.6萬列火車運煤專列。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將新增8000萬噸標煤節能能力??梢韵嘈?,內蒙古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必將成為推動中國低碳經濟發展重要的一極。
關鍵詞六:通道瓶頸
反方觀點:內蒙古電網獨立的體制,是影響其送出通道建設的癥結所在。
正方觀點:內蒙古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一直以來走的是“能源立區”之路。但是,通道瓶頸導致的“煤電之困、風火之憂”成為制約其發展的根本難題。窘迫的狀況不禁讓人感慨萬千:公路堵,鐵路滿,空中通道閑一半,車多路少風打轉,能源外送何其難?可嘆的是引領全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內蒙古風電產業無路徘徊,可悲的是全國人民的“風電三峽”行將成為“風電孤島”。
內蒙古電網特殊的區屬體制,是黨和國家對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最有力、最具體的政策支持。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以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不僅內蒙古電力工業取得了純增4500萬千瓦發電裝機、西電東送電量連續5年全國第一的成就,而且自治區GDP增速也以“電”的速度保持全國“8連冠”。內蒙古電網已經成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張“王牌”,已經真正成為自治區走進全國前列的引擎和北部邊疆繁榮穩定不可或缺的動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