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的同時,資源和生態環境全球化問題,也越來越受到負責任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關注,并且,已經不僅只是一個技術經濟問題,也不僅局限一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構成全球性社會、經濟,以及政治、文化,甚至外交問題。鑒于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全球性能源資源遏制及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使調整能源資源供給和能源消費結構,大力發展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問題顯得尤為迫切。
充分認識水電在生態環境和能源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水電當屬傳統能源,無論大水電還是小水電,就其本身都屬清潔、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和環境安全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水能理論蘊藏量約6.9億kw,技術可開發和經濟可開發裝機容量分別約5.4和4億 kw,水能資源豐富程度居世界第一。如果全國技術可開發儲量中 2.474萬億千瓦小時的水能全部利用,相當于每年可替代12.4億噸原煤,或6.2億噸原油;利用100年就是1240億噸原煤或620億噸原油,利用 200年就是 2480億噸原煤或1240億噸原油。
正是由于水電開發利用其涉及面廣,惠及面大,與能源戰略、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沿岸城市和農村水安全等都有著高度的正相關性。水庫(尤其是山地)居民搬遷,有利于生態環境治理和城鎮化發展;水電的替代(礦物、化石燃料)效果,減少開采破壞和燃燒產生的有害排放;大水電促進大機組、高電壓、長距離輸電技術發展,促進跨區聯網和資源優化配置,并帶動相關產業(技術)進步和發展。因此,一方面,優先、有序發展水電,成為有效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和有效選擇;另一方面,“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保證生態環境約束條件下的綜合利用與興利減害,保證移民安置與和諧發展,成為新時期水電開發的前提條件。發達國家,無不優先開發利用水能資源,并且,其開發程度、運用力度都遠高于中國現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