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泉“風電三峽”和配套電源發的電送到華東地區,華東需要嗎?華東不僅在建陸上“風電三峽”,還要建海上“風電三峽”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趙新社 北京報道
風電業的利空消息接連傳來。
5月28日召開的國家電網公司風電發展工作座談會上,傳出政府官員公開首肯電網合理拒絕風電上網的消息。而根據《可再生能源法》的規定,可再生能源發電,電網要全額收購。
6月9日,外媒報道說,中國證監會因擔心“產能過剩拖累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已下令暫停可再生能源行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稍后,證監會對此公開辟謠。
對于這些消息,在北京從事風機物流生意的山西商人牛登攀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根本不會影響生意,我正在融資增購運輸車輛,國家要建好多‘風電三峽’,風機的物流市場大得很!”
牛登攀所賭注的“風電三峽”,到底會帶來什么呢?
“風電三峽”讓設備制造商“發瘋”
牛登攀說,大量的風電設備通過他的物流團隊被源源不斷送到酒泉“風電三峽”,由此激發了他壟斷風電設備物流業的欲望:“我會不斷投資擴大規模,爭取壟斷這個行業。”
和牛登攀一樣樂觀的還有浙江商人于賢松。
2009年,于賢松在“世界風庫”瓜州注冊“甘肅瓜州頂松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專門生產風機部件塔筒。他對《瞭望東方周刊》說:“瓜州這里的風電場屬酒泉‘風電三峽’的一部分,建設場地十分紅火,我們的塔筒也非常熱銷,沒感覺到有什么異常。”
中國風機制造龍頭企業金風科技[17.16 -2.61%]也生意興隆。1月26日,金風科技將2009年度凈利潤預測從2009年10月27日公告的“同比增長30%~50%”大幅調高至“增長75%~95%”。
“風電三峽”讓風電設備商興奮得“發瘋”。業內有一組經常被談起的數據:中國風電[0.77 1.32%]整機制造企業數量已超過70家,風葉生產企業50多家,塔筒生產企業則有近100家,而在全球范圍內,中國之外的風機制造商只有十來家。
按照中國風電發展“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的規劃布局,2020年將建成新疆哈密、甘肅酒泉、蒙西、蒙東、吉林、河北、江蘇七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也就是七個“風電三峽”,全國風電裝機容量可能突破1.5億千瓦。
2009年8月8日,世界上最大風電基地——甘肅省酒泉市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開工建設。
不過,在國家電網公司風電發展工作座談會上,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回應“風電并網難”、“大量風電機組空轉”等問題時指責說:風電開發沒有規劃、消納方向不明確,風電項目與電網項目審批脫節,并將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公開點名。
“風電三峽”發電賣給誰
為了應對酒泉“風電三峽”對電網的挑戰,2008年甘肅省電力公司成立風電技術中心,這是國家電網省級公司中唯一專門從事風電研究的專業隊伍。
該中心主任汪寧渤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風電機組不能并網已不是行業最頭痛的問題,最遲從2011年開始,‘賣給誰’的市場瓶頸才是最大的難題。酒泉‘風電三峽’正面臨著這樣的難題!”甘肅省電力公司風電技術中心負責人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到2010年年底酒泉風電基地一期516萬千瓦裝機完工,但甘肅省內,甚至西北電網都難以消納。
汪寧渤預計,2010年甘肅省用電最大負荷僅為950萬千瓦,最小負荷也就600多萬千瓦,從電力平衡角度考慮,要消納516萬千瓦風電,幾乎沒有可能。
于賢松說,據一些生意伙伴介紹,酒泉“風電三峽”電力消納不一定完全依靠甘肅市場,借助甘肅河西走廊75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可以在整個西北電網區域內銷售。
河西走廊750千伏超高壓線路于2010年3月獲準建設,預計年底建成。該線路全長約900公里,投資85億元,是西北電網主網架,東起甘肅永登縣,經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止于瓜州縣,并向西進一步延伸至新疆哈密地區,實現新疆同西北電網聯網。
汪寧渤說,這一線路建成后,能夠勉強滿足酒泉風電基地一期風電94%以上概率條件下的送出,但問題是“把電送到哪、賣給誰”。
寧夏發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應寬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和甘肅一樣,西北電網所屬其他省份也很難消納外來電力。“新疆可以說永遠不會缺電,寧夏也沒有問題,雖然青海的水電快開發完了,但其風電、太陽能發電完全能夠彌補,西藏負荷較少也無力消納。”
一期電量甘肅乃至西北電網都難以消納,酒泉“風電三峽”后期的巨量風電又該銷向何處呢?
按照開發規劃,酒泉風電基地2015年的裝機容量增加到1271萬千瓦,2020年增加到2000萬千瓦以上。
另外,由于風電無風停工的間歇性特征,需要建設備用的配套電源才能保證燈泡不滅、工廠長鳴,而這些配套電源生產的電力更加重了風電外送“負擔”。
汪寧渤說,解決酒泉風電基地后期電力消納問題的一個方案是:建造從甘肅到江蘇的約2500公里特高壓線路,把電銷售到江蘇等華東地區,其他六大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可能也要“照此行事”。
七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為代表的中國風能資源和電力消費市場逆向并且遠距離分布,風能好的地方用電量很少,而風力資源欠佳的地方用電量卻占全部用電量的九成,導致市場消納成為最重要的難題。
舒印彪認為,中國大型風電基地所在地區大多負荷較低,電網規模小,難以就地消納,需要依托更高電壓等級、大規模遠距離輸送。
對“特高壓解決風電大規模輸出”的觀點,國務院研究室一位人士質疑說:風電比常規火電上網電價本來就高出0.2元~0.3元/千瓦時,競爭性較弱,如果再加上幾千公里特高壓線路的高昂輸電成本,競爭性更弱。這種電誰要?而且,建設特高壓電網和電力改革的市場化精神相背,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院長張運洲說,若不解決風電規劃和電網規劃脫節問題,“風電三峽”將會成為“瘸腿”工程。
但是,“用發展的眼光看,把酒泉‘風電三峽’和配套電源發的至少兩倍以上‘風電三峽’電量送到華東地區,華東需要嗎?華東不僅在建陸上‘風電三峽’,還要建造海上‘風電三峽’。”國家能源局一位官員曾對本刊記者說。
據一位在電力一線工作了40多年的電力資深人士介紹,按現在風電每千瓦建造成本約0.9萬元計算,一座‘風電三峽’需投資上千億元。
央企蜂擁而上